我与外研社的故事

2019/09/24

文/索奇伟

——谨以此文献给外研社,献给那段我的,关于奋斗的青春

作为改革开放的缩影,外研社已经长风破浪走过四十个年头。想想自己,从一名喜欢英语的小学生成长为高校外语教师,一路走来都有外研社的陪伴,竟有很多话要说。我本想模仿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便寥寥数语,采撷记忆中的几枚贝壳,穿成一串,敝帚虽微亦自珍。

一、童年:一段英语一首歌

初识外研社,还要追溯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的天很蓝,日子过得无忧无虑,耳边总飘着“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Bejing Foreign Languages Audio Visual Publishing House…”的磁带前奏。我就读的石家庄实验小学很重视外语教育,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除了课堂所学,每到周末的时候,我还要去母亲任教的学校学习《新概念英语》。幸运的是,我没有被生僻的课文吓倒,而是把一篇篇文章当成歌,把英语当成茶余饭后的背景音乐。前几天收拾房间的时候还能找出一摞摞外研社出品的英语磁带,在一个MP3播放器都很少见的年代,这些“古董”仿佛幻化成一个个难忘的音符,构成了我童年英语学习的主旋律……

小学毕业,我如愿考上了当地外语教学最好的学校——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这所以“小班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激发了我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我那时学英语像极了春天生长的植物,经历破土抽芽的过程,还伴有一抹难忘的绿,那是外研社“书虫”系列封皮的底色。还记得有一天,大舅来我家串门,带了本《不平静的坟墓》,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书虫”系列读物,从此便卷不释手。扉页那句“待到您读到本系列的最后一本,会发现已如蛹变蝶飞一样,振翅欲翔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那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课外学到的新单词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然后在课堂造句练习时在全班同学面前“卖弄”。每当老师惊讶于一个初中生怎么能讲出大学词汇,同学们发出“哇塞”的感叹时,我小小的虚荣心就能得到满足。现在想来,虽然当时十分幼稚,但通过“书虫”与我结缘的词汇,却助我在趣味英语学习的世界展翅翱翔。

二、大学:演讲点燃激情

出于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选的都是与英语相关的专业,最后我被师范院校录取,学的是英语教育。一上大学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晨读计划”,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英国首相布莱尔,我当时可以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他们的演讲。逐渐地,我已不能满足于比别的同学多掌握几个词汇,我开始迷恋那种悦耳的“语流”,外研社美文配套音频里标准的语音与语调,如涓涓细流,是滋润我大学生活的源泉。

记得刚上大学时深秋的一个夜晚,我准备去上自习,楼道里传出阵阵标准的英语演讲声。走近一看,原来老师把全校高年级口语好的苗子召集起来在进行演讲赛前指导。第一次,“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FLTRP CUP)从概念走进现实。看着学长学姐在台上神采奕奕的样子,我心生羡慕佩服之情。“老师,我是大一学生,也可以跟着您一起培训吗?”一向内向不善言谈的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我们这个是为比赛选拔选手,当然,你若感兴趣也可以来……”于是,我也跟学长学姐一起,踏上了演讲比赛的准备之路。

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是贯穿我整个本科岁月的,从学院到学校,从市级到省级,我参加了大大小小近十场比赛,在2012年欣喜获得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河北赛区英语专业组一等奖。无论是赛前准备,赛中心态调整,还是赛后总结,自己一直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得到过老师那么多的悉心指导和亲朋好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今后在英语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勇气。

1

(注:作者于2012年参加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获河北赛区一等奖)

三、读研:提问的艺术

本科参加比赛的经历让我迷恋上公共演讲,以及喜欢演讲衍生出的各种形式。杨澜曾在自传中不止一次强调提问的重要性,的确,“提问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挑战听众的胆量,更挑战其思辨能力。好的提问可以有效激发主讲人分享的欲望,而不经过思考的提问则会让谈话者欲言又止,《论语·子张》中谈及的“切问而近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时代,我也曾因向老师问过“如何学好数学”这样空洞乏味的问题被老师指责,因为在我数学老师看来,经过思考的提问应该是“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无法解题?”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期间,我的恩师宁一中先生多次在指导论文时强调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针对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

2

(注:作者与国际演讲大师Stephen E.Lucas合影)

在我读研二时,外研社《演讲的艺术》一书的作者,国际著名演讲大师Stephen E.Lucas应邀到北语演讲。结束之后会务组只安排两个观众提问的机会。我原以为“小联合国”的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发问,结果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在脑中迅速组织语言举手向Lucas提问,内容大致是针对“世上最难毕业季”,如何从演讲训练的角度,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Lucas微笑着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问题”,然后提出活动结束后要给我签名赠书并合影留念。那一次,在外研社举办的活动中,我感受到提问的力量。

四、工作:再续外研情

《论语·学而篇》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外研社在一点一滴中陪伴我经历了一个从爱英语、学英语、比英语到教英语的过程。还记得,本科暑假时我曾拿着《新概念英语》的教师用书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我把我唱给你听”;还记得,为了进一步积累英语教学经验,我研一开始尝试为英语专业本科生讲课;还记得,那时手上的教材是外研社的经典《现代大学英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生毕业,我入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如愿成为了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没想到,在北京市教委和我们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通过参加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班,与外研社的缘分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如今我已参加过外研社研修包括师德、教学、科研、测评和信息技术等五大类别。不得不感叹,外研社为我这样的“青椒”成长铺路。在这里我不仅能领略诸多学术大咖的风采,还能深切体会“老师要努力成为最好的学生”这句话的道理。犹记得在去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坊中”我代表第四小组老师进行了公大ESP英语写作课的展示,有幸得到北外专家杨鲁新教授的点评与肯定,我感到受益匪浅;犹记得在“英语演讲辩论研修班”中我们小组成员讨论热烈,擦出思维绚丽的火花;犹记得我被评为“优秀学员”时心头竟然产生出孩童般久违的获得感……

3

(注:作者参加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研修班)

五、结语

以“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为使命的外研社历经风雨,走过四十年的路。对于一个学术性教育性出版机构而言,四十岁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缩影”和“产业的领导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对于一个人而言四十岁意味着“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外研社已经陪我走过从“志于学”到“而立”的阶段,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还希望有她的陪伴,因为我知道,我有外研,必将“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