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化茧成蝶 十五年德语相伴

2019/09/24

三千多年以前,思想巨匠孔夫子曾经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三千多年后,面对茫茫江水,一代伟人毛泽东再次引用老夫子的名言,有感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在外研社微信公众号看到社庆40周年的喜报,回顾自己与外研社的“良缘”,细数外研社与我相伴的岁月,已有十五余载。这期间,外研社一路领航,不断发展壮大,而我,已经从一名入门德语的“小学生”,变成了能够阅读欣赏德语文学作品的“中青年”。十五年的故事是一首歌,波澜跌宕,也是一杯酒,甘醇芳香。我远没有伟人的历史情怀,但看着书架上一本本外研社的德语“宝贝”,也不免时时自叹,真乃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

我与外研社结缘,始于2005年。那个时候没有微信,当当的业务也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喜欢外语并对德国感兴趣的我,经常到学校周边的书店探宝。还记得那是05年4月中旬的一天,无意中看到了“大黄”——《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2000年版)。当时的我连一个德语字母也不认识,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翻开词典浏览,结果可想而知。出于习惯,我先通读了词典前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流露在第一版前言中可敬的出版者们愿为中德文化交流贡献绵薄之力的赤诚之心,是求实的出版者们因词典付梓之际来不及采用最新的德语正字法排版而将德语正字法规则附在词典附录中的治学之德。此外,还有“大黄”的优质品质——我国第一部德汉双解学习词典,以及书脊上蓝白相间的圆圆的外研社社标。浏览许久,决定将这部大部头带回案头,这便是我的第一部德语词典。同时,心中暗下决心,从零开始学习德语,只希望有一天能够读懂这部厚重的词典,能够让一位可靠的老师常伴身边。

于是,便踏上了我的德语学习旅途。我开始在学校的图书馆寻觅入门教材。选来选去,《德语速成》(上下册)成了我的第一位德语老师。现如今,这部书虽已有了新版,但是老版的封面设计更能唤起我的回忆。蓝色的背景,德国风味十足的红色建筑,远处似阿尔卑斯山的秀美风光。由于图书馆外借的书不含录音带,便决定跑去湖北崇文书城购买。为了保证听到纯正的语音,又跑到附近的大商场花血本买回了松下的随身听。回到寝室,几乎是每晚伴着磁带里的录音,有时忘了关机,一觉醒来,德语课文还在继续。就这样,从ABC开始,一直坚持了一年多。有了一点德语基础后,冲动的我竟然翻开了久违的“大黄”,大概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看着里面的德语解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读懂了,那种喜悦是自然的,也是真诚的。

随后,到了2006年,便开始经常关注外研社的网站了。至今依然记得当时的网站设有读者留言板块。每每看到有新书推出,或学习中有疑问,便留言请教外研社的工作人员,当然,所提问题并不完全限于德语方面,英语辞书也时有关注。留言提交后,在3-5个工作日内,都能够看到耐心的答复,或答疑解难,或鞭策鼓励。至今仍然记得经常收到戴涛老师的答复。如今网站几度改版,但很想重温当年的“键对键”岁月,与编辑们再续友谊。

2006年5月起,尝试开始阅读纯德语图书,但仍然需要经常请教“大黄”。在边学边查中,我斗胆写信给德语工作室,分享了自己在使用《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2000年版)时的学习感受,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询问能否像朗文英语学习词典那样,在词典中加入一些练习题。现在想来甚是可笑。6月的一天,终于收到了外研社的来信和德语分级读物,编辑们不但没有觉得我的想法天真幼稚,反而感谢我对外研社的关注,鼓励我继续坚持学习。

有了动力,学习当然用尽全力。就这样,我对外研社的图书渐渐从经常关注到比较熟悉,德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学习的深入,系统提升德语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后,“小黄”——《外研社精编德汉汉德词典》《德语语法大全》(上下册)《新编德汉词典》《当代大学德语》《德语文学名著丛书》《德语文学选集》等都成了我的“家庭教师”。毕业那年,应聘了外贸岗位。出于对德语的喜爱,我报名并通过了歌德学院的分班考试,开始了在歌德学院B1班的一期培训。便于随身携带的“小黄”——《外研社精编德汉汉德词典》也一直跟随我走南闯北。由于经常查阅,封皮已有些许磨损,想来令人心痛,但她却见证着我的进步。

在歌德学院期间,我几次在外研社红砖大楼前驻足,想近距离凝视她的庄严,感受她的专业,感恩她的指导。

2009年,是外研社30周岁的生日。我继续在网站的留言板与编辑们往来沟通。看到《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系列丛书,一种亲切感怀旧感油然而生。8月的一天,意外地收到了外研社的当当购书优惠券。感激之余,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几经思考,把自己的小小建议用德语写出,经反复修改底稿,于2010年寄往德语工作室,表达渴望看到新版《新编德汉词典》的期盼,不久得到了外研社德语版的回信,倍感欣喜,回信珍藏至今。硕士毕业后,自己的工作转为了教育行业,但对德语初心不改。十五年来,从华中师范大学附近的小书店,到武汉市雄楚大道的崇文书城,再到湖北省外文书店,从歌德学院再到湖北省图书馆,从《文学与认识》到《德语文学选集》,无论工作多忙,不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德语,德语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翻开德语原版小说,我已基本能够流利阅读了。这一切,最应感谢外研社。没有她的精神食粮,没有编辑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我恐怕至今还停留在ABC的原生态吧。

我与外研社结缘的十五年,国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外研社的网站更新了,也有了外研社的微信公众号,我的留言也几次入选精选留言。翻开外研社的图书,出版人也几度更替。也许十五年在外研社40年的历程中还不算太长,也许在外研社千千万万的读者中,我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德语学习者,但十五年来,我对外研社的支持不曾也不会改变,对外研社品牌的信任不曾也不会改变。

在春天的故事里,外研社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几番艰辛,几度辉煌,终化茧成蝶。如同长江中的巨轮,外研社定会长风破浪,向新时代致敬。祝外研社大展宏图,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