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与我的西语故事——伴我学习、助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2019/09/24

    文/王友伶

 一

说起我与西班牙语的结缘,就要把时间的指针往前拨一下,回溯到1998年的世界杯。那一年法国世界杯的主题曲The Cup of Life,西班牙语是La copa de la vida,就好像2017年最火的西班牙语神曲Despacito一样,席卷全球。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这首歌在各个商场店铺循环播放,伴我度过了整个夏天。演唱者波多黎各(Puerto Rico)裔拉丁歌手瑞奇·马丁,也被人称为“拉丁王子”、“扭臀天王”,因为这首歌而红遍全球。

那个时候的我买了很多瑞奇·马丁的专辑(那个时候还只有磁带)在家里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么帅的人唱得这么好听的歌曲都是西班牙语。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这颗种子就是我要学西班牙语。

时间慢慢到了高三,我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记得那时候冬天要到了,高三“一诊”马上就要开始了,那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得到学校通知,有北二外和川外的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报名。记不清北二外的语种有哪些了,只记得川外有西班牙语,而且仅限女生报名。我一下课就去报了名,根本没有和父母商量。最后根据成绩和老师综合评定,我很幸运地获得了川外西语专业提前招生考试的资格,并顺利参加了考试。

紧张的学习让我暂时忘记了小语种考试的事情,直到一天下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我正坐在教室里参加数学考试,面对一道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数学老师走过来说,“你妈妈来找你了”。我抬头看见母亲在教室门口向我挥手,便急忙丢下笔向她跑去。妈妈微笑着把录取通知书递给我,我的心突然剧烈跳动起来,紧接着我看到了“西班牙语”这几个字,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

就这样,我来到了重庆,进入了川外西班牙语系,成为了西班牙专业的一名学生。

语言的学习是枯燥的但也充满了乐趣。

学语言最枯燥的一是练习发音,二是要不断地背诵新的单词、短语和课文。说到发音,那就不得不提到西班牙语中字母“r”的发音。练习颤音“r”的发音是很多西语学生不得不提的血泪史。记得那时候,无论是课间休息、放学路上,还是在寝室里端坐镜前亦或是躺在床上,都可以听到契而不舍地练习颤音的声音。有一次和几个同学走在路上,边走边练习,突然听到其他专业的同学抱怨,这些学俄语的天天走在路上弹大舌,好难听啊!我们当时暗暗觉得好像,可不是只有俄语才有颤音呢,只是很抱歉,连累了俄语专业的同学们。还记得有一个男同学每天刻苦练习,很快会发音了,虽然不怎么标准,发音的时候也很费劲,但是每当见到同学就满心欢喜地报告喜讯,同时再深吸一口气,来一串errrr的发音,这时只见唾沫漫天,大家都大叫着往后退,从此得一外号“洒水车”,这也成为了我们全班的笑话。

我们的专业教材几乎全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从董燕生老师的《现代西班牙语》第一册至第五册,到岑楚兰老师的《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第一册至第四册;从赵士钰老师的《新编汉西翻译教程》到盛力老师的《西汉翻译教程》;从董燕生老师的《西班牙语句法》到李庭玉老师的《西班牙语前置词》……这些经典的教材伴随着我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记得比对单词还清楚,这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恰好我们有两个老师曾经是董燕生老师的学生,我们常常听他们讲起中国五六十年代他们学习西语的故事。在那些条件艰苦的岁月中,老一批的西班牙语先辈们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能为我们后辈们编写出那么经典、实用的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班牙语学生。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每天下课后用复读机、随声听一遍一遍地听磁带,跟读、纠正发音、练习听抄。外研社那个熟悉的、欢快的片头曲整日整夜的在耳边响起,只要一听到前奏,我们准知道这是外研社的书。

                                             

微信截图_20190924113713

2005年,董燕生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开讲座,我有幸和董老师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后来当老师后去北京参加北外和外研社举办的培训,也有幸见到过几次董燕生老师,以及许多我们在读书期间听到过无数次名字的老前辈,如郑书九老师、岑楚兰老师等。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在学校操场上用蜡烛摆出了“E”的字母形状,以此纪念我们的西班牙语:Español。

微信截图_20190924113730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川外成都学院的一名西语老师。作为新老师,虽然我缺少教学经验,但却有底气,因为外研社的西语教材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每本教材上都写满了笔记,那是我的老师们给我留下的无价之宝,而我又要把这些精神的食粮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每个夜晚,它们陪着我备课,白天它们成为了我的教学帮手,每看一遍、读一遍、教一遍总能有新的体会,大学期间读书写作业的每个日日夜夜也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慢慢的,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2018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2018年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的大型公益赛事。大赛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外语教育界的一项大规模、高水平的权威赛事,主要是以英语专业教师为主,迄今已吸引全国1400多名教师参赛,30000多名高校外语教师现场观摩。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于2017年正式启动,得到了全国各大高校和多语种教师的广泛关注,大赛吸引了来自100余所院校的200余名教师参与到比赛中。2018年正好是第二届,包括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韩语七个语种

通过初赛、复赛,2018年11月我收到了外研社发来的全国决赛函。当看到邮件的那一刹,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接着我开始了紧张的决赛准备工作,挑选授课素材,设计上课流程,制作幻灯片,试讲……总之,想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的舞台上。12月7日,适逢北京降温,气温陡然下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我只感觉到一阵刺骨的寒冰直冲大脑而来。但这一切都被大赛火热的现场化解。12月8日,决赛开始了,我走进比赛教室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北外郑书九老师,西外黄楠老师,虽然我从未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可我通过外研社的平台多次参加西语培训或研讨会,聆听他们的讲座,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感受他们对西班牙语的热爱。此时,他们平静又坚定的眼神,让我立刻静下心来,顺利地完成了说课、讲课、回答问题三个比赛环节。十五分钟的比赛虽然很快结束,我最终获得了一等奖,但这次大赛经历却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这是我在西语教学道路上又一个新的起点,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与灵感。 

微信截图_20190924113756

感谢外研社,感谢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提供给我们同台竞技、共同学习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更加优秀的西语教师。在比赛结束的当晚我写下了下面的话:“迎着朝阳带着紧张与期盼来到北京,伴着夕阳余辉揣着收获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回到家乡!比赛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老师们的严谨求实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关心爱护让我们倍感幸福!为自己是一名西语人感到骄傲自豪!”

西语之路还在继续,我与外研社的情缘也还在续写,不管是现在的我还是未来我,都将把对西语的爱,把对外研社的爱传递下去,因为,我的女儿也开始学西班牙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