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学校课程建设助力外语特色人才培养
12月15日-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第二届全国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校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350多位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校长们参加了本次论坛,就“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课程与资源体系建设”进行了广泛探讨和深入交流。本次论坛旨在通过探讨新形势下外语教育的目标、使命、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从而使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担任了6年班长,创办了一个关注产品质量的社团,曾是国旗班的一员,同时还担任学生辅导员、地铁站志愿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辅导员,等等。这些活动需要许多课外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一路走来,我并不轻松,却乐在其中,因为在承担起集体责任的同时,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价值。这样的经历,让我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转而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这段话,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2014届毕业生徐玮。
在第二届“全国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校长论坛”上,引用并发布上述这段话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副书记连凯,希望藉此提醒同行注意: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绝不能局限于单一突出语言优势。
“当我们的原有优势被逐渐冲淡”
“现在中国在国际组织交的会费非常多,但是在国际组织任职高层的人才非常少。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外语非常好,但是没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仅仅外语好,很难在国际组织里走得更远。”作为论坛重量级嘉宾之一、我国外语教育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掌舵人——彭龙校长在发言中强调,为应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北外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定位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彭龙看来,这个复合不仅包括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复合,还包括外语和其他学科的复合。“我们不但要让北外成为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基地、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基地,而且要让北外成为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智库型大学。”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到底怎么培养?我希望大家一起来提意见。”一切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任务不可能完全集中在大学阶段。彭龙对中学,尤其是外国语学校与外语特色校,向大学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保持高度关注。
不仅仅是以外语教育为特色的大学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与期待,作为大学与社会之间夹心层的外国语学校与外语特色校,也正身处重压之下。“现在,很多非外语特色校的外语教学也非常棒。当我们的原有优势被逐渐冲淡,思考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如何继续维持以及拓展迫在眉睫。”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一语道出了问题所在。
重庆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王俊举例,在该校所在位置方圆10公里以内,另有5所优质学校,每年那5所优质校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到30-40名,有两个学校甚至超过了50名,而且那些学校大多维持在8000-10000人的办学规模。
向来以“小而美”著称的外国语学校,在这样的竞争空间中,生存与发展正面临强大的冲击。当身边这么多优质学校都在抓升学率的时候,王俊想到的则是:“处于博弈学‘囚徒困境’之中,破局的极优解法应当是紧抓学生的核心素养,夯实文化基础,加强自主发展。”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情怀的现代人
“学校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唤醒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在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董彬看来,不管是外国语学校还是外语特色学校,首先是办中国学校、育中国公民——“建设具有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养阳光、自信,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的中国国民。”
类似的表达,还出现在不少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中,如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情怀的现代人”。具体来说,在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还可以拆解为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
夏谷鸣对当前社会上一些学校培养“世界公民、国际公民”的提法提出质疑。“这样的提法是虚无的,没有一个公民能自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民。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出,我们培养的就是中国公民。”
对此,董彬的回应是:当前外国语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背景,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变,由单纯的学科教学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由工具教育向全人教育的转变。”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不稳定、不清晰的世界当中,他们需要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在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梅德明教授看来,当前国家修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定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在促进学生四个核心素养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学校课程改革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目标上,我们需要学得和习得并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非常关注如何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可以通过习得、自由思考来达成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如果把学生的学分限制得过死,学生没有选择,就不可能有多元成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英语学院教授金利民曾对美国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过专题研究。在此次论坛上,她专门和与会代表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收获。“我们改革目标,就是要拓宽人才培养瓶颈,同时打破壁垒,为学生提供选择。”
教育目标变了,学校的课程必须跟着变。作为杭州二中这所迈开国际化步伐的老牌名校校长,叶翠微致力于从三个角度丰富学校课程架构:一是贴近学生的学习选择,大大丰富课程资源。二是做好课程提供方——教师的“供给侧改革”。三是进行学校层面的自主创新,从品牌教师形成品牌学科,到形成品牌学科群,再到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刁雅俊认为,最初各个学校开发课程都是以教师的特长为基础,后来逐步过渡到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课程群。在她看来,有必要对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和师生的发展进行整体建构,形成立体网状的开放式课程体系。
当前,各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例如,苏州外国语学校通过四大课程变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是跨行业教育,二是跨学部选修,三是跨学科研究,四是跨文化交流。在该校校长董彬看来,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学出来的、考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靠学校精心设置课程,用心培育。
梅德明教授强调,有必要加强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从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课程整合,改变单一封闭式教育环境,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建构学习。
“把知识和能力、思维同步建构,真正做到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尤其是对学习的创新,这要求我们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结构化的知识通过情景的应用形成元认知,从知识进入到元认知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才能形成智慧,沉淀为具有迁移和重构品质的素养。”在梅德明教授看来,从2014年开始的高中课标修订,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对全球有胜任力、有爱心力、有行动力,而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的中国国民。“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如何培养既能面对现实,同时又能应对未来复杂情境、不可预知世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不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的根本性品格、根本性能力……本次论坛希望在英语核心素养大背景下,通过主旨发言、专题讲座、名校经验分享、教育论坛等形式的深入探讨,更好地为外国语校和特色校外语教学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外语人才培养,外语教育健康持续深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截至目前,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全国各地已举办了二十余场专题交流研讨会。对于这一重大教育命题,无论在理论框架方面的研究,还是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思考,外研社始终在积极探索和广泛实践。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王芳看来,共同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外国语学校及特色校课程体系资源体系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发展纲要对教育的要求进行的必要探索,更对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