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侯慧——一个载誉而归的职业版权经理人
英国当地时间3月14日晚,2017年国际出版卓越奖颁奖典礼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行,16个奖项尘埃落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为“外研社”)国际部主任侯慧捧回今年首次设立的版权专家大奖(Rights Professional Award)。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本届颁奖典礼上斩获的唯一一个奖项。专业版权人这个职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在2015年“版权专业人员职业”作为“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小类下的细分职业,才首次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明确定义为:从事版权登记、交易、代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此次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本次获奖的主角侯慧女士,倾听她的故事,带你走进职业版权经理人的世界。
2017伦敦书展,英国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国际版权总监Lucy Vanderbilt(左)为年度专业版权人颁奖,外研社副社长范晓虹(右)代获奖人侯慧领奖。
初探国际部:获奖始末
西三环北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穿过外研社主楼一层的小咖啡厅,沿楼梯拾级而上,二楼中部有一间办公室门上挂着冬青的圣诞花环,这就是侯慧所在的部门国际部。
外研社国际部办公室2202
国际部是外研社负责国际合作和版权贸易的部门,据侯慧介绍,版权经理人这个行业在中国的从业人数并不多,最多可能只有几千人。在自己获奖前,也鲜有人会关注到这个细分的行业。目前国内500多家出版社,只有一些较大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专门设有国际部或版权合作部,很多出版社负责版权引进输出的岗位仍设在总编室之下。外研社在国际合作方面传统悠久,早在1983年就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署了第一项版权贸易协议,引进了《牛津初级英语学习词典》和《牛津英语学习指南》,1997年设立了专门进行国际版权贸易的对外合作部(即现在的国际部),经过20年的发展,国际部的队伍也逐渐壮大,目前专门做版权输出的就有五个人。
2017伦敦书展国际出版卓越奖
谈起这次获奖的事,侯慧表示确实有些“意外”。原本她和同事们只是在准备申报国际出版卓越奖的另一子奖项“教育活动奖”(外研社在这一奖项中也喜获提名),后来在社领导的鼓励下,才尝试申报了“版权专家奖”,连申报材料都是在截止当天赶制完成的。作为国际出版卓越奖子奖项之一,“版权专家奖”这一奖项是在2017年新设的。通过自主申报、匿名评选的形式,全球范围内(英国除外)三人获得提名,最终一人获奖,获奖名单在颁奖典礼当晚才会揭晓。该奖项主要表彰在版权销售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个人。能够被提名,已经代表了国际评委们的认可。至于是否获奖,侯慧表示当初并没有想太多。说起国际部这支队伍,作为国际部主任的侯慧很是自豪,她强调“这次的奖项虽然是以个人名义去申报的,但更多地是代表集体。能获得这个奖项,是因为国际部整个团队的努力,还有外研社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十三载坚守:成绩斐然
侯慧,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英语系,硕士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由于对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浓厚兴趣,以及恰好专业对口,2004年硕士一毕业,侯慧就进入外研社就职,从版权协调人做起。工作初期,她更多地负责引进国外的优秀作品,自05年开始,随着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版权输出的工作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外研社国际部主任侯慧
作为“最中国的国际出版社和最国际的中国出版社”,近几年来外研社应时而动,在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努力探索版权输出的最优方案,2016年更是全面启动了国际化布局的相关工作,海外设点工作有序开展,参与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仅在2016年,外研社实现版权输出达110余种,其中35种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累计已与32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出版项目合作关系;通过与保加利亚东西方出版社签约,实现了外研社首家“中国主题编辑部”在海外的落地。
1997年成立以来,国际部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如今国际部的总人数已从原来的个位数上升到了15人,其中版权经理有10人(引进组和输出组各5人),分别负责不同地区的版贸业务。在这支团队的集体努力下,外研社的国际合作伙伴数量已从几年前的100家上升至600多家,通过实施并推进各种引进输出项目,践行着外研社“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使命。
2012年外研社被授予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
外研社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的综合性出版社,其对外输出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对外汉语类,包括教材、读物及词典工具书等。这方面主要由外研社国际汉语出版中心进行选题策划,将书籍进行编辑和出版,而后由国际部将版权销售至海外。据介绍,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目前海外读者对汉语学习类图书需求量更大,对市场细分要求更强。侯慧参与策划的面向全球汉语初学者的对外汉语教材《走遍中国》则应运而生,其版权已成功输出到德国、美国和俄罗斯,该项目还成为外研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在合作出版领域的里程碑项目。除了语言学习,外国人对介绍中国古典文化及当代中国情况的图书也很感兴趣,由外研社国际汉语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人的生活故事》等产品也非常受海外读者的欢迎。
中英联手推出的汉语教材《走遍中国》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隆重推出。
第二类则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图书,如“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由外研社聘请海内外各领域的知名学者,选择一些具有影响力且有输出潜力的作品,进行翻译,而后通过与海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象国出版发行。已出版的图书如著名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Peasant life in China》和《乡土中国——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侯慧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与Springer Nature集团的战略合作,最终促成两大版权输出项目的签约——“中华学术文库”(2012年签约)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2016年签约)。
“中华学术文库”系列丛书
第三类是多语种词典数据库的版权输出,如《汉英词典》(第三版)的电子版权销售给美国一软件公司,该项目的纸质版还输出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波兰等国。据悉,目前外研社数字版权和纸质图书版权的收益比为6∶4,由于数字版权多是非独家的,可以重复售卖,且出版的数字化趋势更为明显,其前景十分乐观。
国际化布局:任重道远
谈到目前在做的工作,侯慧表示,虽然版权经理人表面上看来就是进行版权的销售工作,但实际上围绕着版权的买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是对海外市场的情况进行调研,不仅要了解当地图书出版的情况,更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以及当地市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在调研的同时,还要注意同当地出版社、文化教育机构及汉学家构建联系,积累人脉,以更好地把握住每个可能的商业机会。
其二,版权经理要根据自己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与编辑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商讨选择具有输出潜力的图书。如近期在保加利亚刚刚挂牌设立的“中国主题编辑部”,未来都会面向当地市场出版一系列中国主题的图书,而具体推荐什么样的图书正是版权经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三,推进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是外研社国际部一直以来的任务,如16年外研社正式承接的“中国—阿尔巴尼亚”“中国—斯里兰卡”“中国—葡萄牙”和“中国—以色列”四个政府互译项目,以及前文提及的“中华学术文库”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项目。侯慧重点介绍了刚刚印制出样书不久的《中国笔墨》一书,作者是曾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潘公凯教授,潘教授在作品中将画、文、论有机融合,阐释了中国人如何用笔墨这一特殊的形式语言来展现对世界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画及笔墨艺术,还能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对笔墨进行探索和发展。如何用一种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去挖掘、策划一些新的产品,也是版权经理必须要关注的新课题。
《中国笔墨的精神性》第一部分:中国画笔墨的精神性
其四,国际化布局相关工作。就如前文介绍的那样,外研社近些年来在走出去方面做出不少成绩。这些成果都与外研社“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密不可分。外研社于2016年全面启动的国际化布局工作正是该战略的具体实施。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走出去”策略,是外研社版权经理们面临的新任务。版权经理人需要凭借自身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同海外出版社、文化教育机构及汉学家的紧密联系,参与制定“走出去”策略。针对一些国家,要借船出海,通过将版权销售给外方,由外方将产品进行包装、出版并宣传推广至当地市场;在条件比较成熟、合作资源较多的国家,适时以共建主题编辑部、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启动本土化的出版业务;在一些对汉语学习兴趣浓厚,培训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外研社也正在考虑建立语言学习中心或汉语培训基地。2015年10月,外研社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共同创办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正是外研社国际化布局工作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外研社驻保加利亚“中国主题编辑部”内景
侯慧介绍说,国际化布局的意义在于通过在海外自建一些“点”,并向周边国家辐射,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最终依托当地乃至全球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实现本土化运营,达成与当地读者和客户的“民心相通”。
终极梦想: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谈起自己经手在海外出版的图书,侯慧如数家珍,她柔和婉转的嗓音洋溢着一种温情,“书首先是作者的,编辑对书籍进行加工,为书籍附加价值。而版权经理做的事是将版权销售出去,和编辑一样都是服务于作者的。书和作者站在前面,我们更多的可以说是站在幕后。”她笑着说“做版权工作真得很有意思。十几年下来,每当看到海外合作伙伴寄来的样书,都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说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给版权经理人工作带来的变化,侯慧表示,确实“一带一路”战略为“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会,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强,来自国内外的关注更多,很多商业机会自然也就来了,借政策之力也能够做成更多事情,这对版权经理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压力和挑战。作为职业版权经理人更要理性对待,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现在大家都想走出去,但我们要更好地保证走出去的产品会被当地市场接受,因此在进入一些相对不太熟悉的海外市场的时候,我们不能强推硬推,要懂得借力。随着在当地的资源积累越来越多,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本地化运营。”
在“民心相通”这方面,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中国人讲的故事外国人听不明白,我们可以通过当地汉学家,或者了解中国的国外学者专家以更适合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好。外研社也会积极参与“外国人写中国”计划,邀请外国专家通过自己的视角来介绍中国,来更好、更直接地影响到他身边的人。
版权经理人的工作并不轻松,不但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开拓能力,还要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和谈判能力,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版权业务操作流程的熟悉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还不够,想要成功地输出版权,做出成绩,还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做持久的耕耘。从市场调研、书籍选取,再到与外方沟通、同作者编辑进行协调,寻找合适的人进行翻译,再到出版协议的签署,最后书籍的付梓、包装、宣传,为了敲定每一个环节,让书籍能够成功“走出去”,每一步都伴随着数不清的商务邮件与会议和版权经理人许多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
就像为侯慧颁奖的露西•范德比尔特(Lucy Vanderbilt)说的那样:版权经理人站在国际出版领域的中心,不管身处何地都不知疲倦地接触读者并与之建立维持良好关系。版权交易要求世界级沟通技巧和大量的策略,以及战略思维、对细节零差错的观察和对图书的真挚热爱。相信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优秀文化输出将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更多职业版权经理人之手更多中国图书将走进海外市场,更多人将了解中国,以文明互鉴,成就“民心相通”。
文章来源:文明互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