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外研社国际化的新阶段
蔡剑峰社长在2017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8月23日,2017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国际出版商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主办,200余位国际国内出版行业高层人士出席,共同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合作。
蔡剑峰社长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外研社国际化的新阶段”的主旨演讲。蔡社长在演讲中指出,外研社是30多年来中国出版国际化的坚定践行者,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外研社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出版业国际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外研社之前更多是在“向中国介绍世界,让中国人通过外语了解世界”,现在积极参与出版“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布局,则是“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出版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承和传播文化。外研社一直以来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特色,也来源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感。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推动下,近年来,外研社加快海外布局步伐,特别是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蔡社长表示,外研社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版权输出、内容建设、海外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向“一带一路”国家输送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准、反应中华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国风貌的精品图书;与保加利亚、波兰等国合建“中国主题编辑部”,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筹建海外中心,正在实现本土化运营和产品服务的有效落地;积累了众多“一带一路”国家的翻译家、汉学家、出版人、学者等人脉资源,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开展出版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蔡社长指出,外研社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土化业务模式的创新。跳出传统出版范畴,从“出版”、“教育”、“文创”三方面发力,开展“出版+”的海外新型合作模式。二是工作机制的创新。在本土化业务的推进中,采用海外“协调人”机制,遴选精通对象国语言、文化和出版的专业经理人和“接地气”人才,由他们策划选题,组织翻译和编辑,进行营销推广。三是合作思路的创新。“因地制宜”,寻求与不同国家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根据双方的禀赋、优势和需求,精准把脉,找准合作点。
蔡社长还对中国企业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提出几点建议。他说,出版“走出去”必须“提质增效”,“效”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刻意回避或忽视经济效益。“增效”的前提是“提质”,只有真正加强内容建设,策划符合对象国需求的优质图书,才能提高合作质量,实现“双效统一”。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各家的禀赋和资源都不一样,要打“优势牌”、唱“特色戏”。比如外研社的“一带一路”工作,都是紧密围绕“多语种翻译出版能力”和“国际合作经验”这两大优势展开的。蔡社长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说,开展国际合作,挖掘合作资源靠“人脉”,而有效推动、实施合作则需要版贸、谈判、管理、翻译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外研社在“借用”各方人才和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储备人才。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外研社与北外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推出了“国才考试”,选拔通晓外语、国际规则和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
蔡剑峰最后表示,“一带一路”使外研社的国际化踏上新的征程。“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是外研社一贯秉承的理念,外研社希望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伙伴一道,增进彼此出版文化交流,推动各自文明“美美与共”,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总书记王涛、爱思唯尔全球副总裁戴博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健康、匈牙利出版商协会主席柯奇士等中外嘉宾亦在本次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旨在为出版产业铸就一个凝聚智慧的国际平台、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推进合作的信息平台,探讨出版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中国与各国的出版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