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新闻资讯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文化使者:阿尔巴尼亚翻译家斯巴修

日期:2017/08/26

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依利亚兹·斯巴修(Iljaz Spahiu)先生荣获2017年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依利亚兹·斯巴修,阿尔巴尼亚知名汉学家、翻译家,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会长,“中阿互译项目”阿方协调人,曾在中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熟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较全面的了解。斯巴修先生是阿尔巴尼亚具权威的、有巨大影响力的中国图书翻译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并一直受到中国方面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主要翻译作品包括:《蛙》、《红高粱家族》、《中国历史十五讲》、《阿中日常用语词典》等。《蛙》一书销售量达2千册,在阿尔巴尼亚各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反响热烈并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被当地文化部提名为2013年三部最佳译著之一。2016年,斯巴修先生翻译的张岂之先生著作《中国历史十五讲》在阿正式发行,这是中阿经典互译项目下首部阿语翻译作品,填补在阿中国历史类书籍的空白。

2-1

依利亚兹·斯巴修先生

与汉语相知、相伴

1974年,斯巴修先生来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专业进行学习,两年后,他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研读汉语与文学专业。毕业后,他做过地拉那广播电台国际台的中文编辑、翻译、新闻记者、新闻司司长,也曾担任过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的二秘、一秘乃至参赞,在这期间斯巴修先生一直与中国、汉语相伴,从事中华文化研究和传播,致力于深化中阿友谊,促进中阿文学、文化和出版等方面的交流。2015年,斯巴修先生创立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中阿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并亲自做了大量出色的出版、翻译工作,将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经济全方位介绍到阿尔巴尼亚,使阿尔巴尼亚人民对中国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了解。

阿尔巴尼亚语版《蛙》的诞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与中国有着非一般的关系,艺术团、电影等频繁的文艺活动使两国人民之间建立了纯朴的友谊。直到现在,许多5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曾向我谈起那个时候。”斯巴修先生关注的是新的时代如何继续保持这种友好的持续的交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汇聚成一个差异性交融的广阔场域,文化认同成了一个极其重要又很敏感的议题……当中国人带着资金、技术、设备还有自己的价值观、发展模式融入世界时,人家会乐意得到投资,但未必会乐意接受你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反感和抵制。”斯巴修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也是缓冲地带。因此当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斯巴修先生抓住了这一契机,怀揣着对中国文学的巨大热情,他接触了中国作家协会,与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亲自沟通,获得了他的四部作品在阿尔巴尼亚翻译出版的权利,进而翻译出版了阿文版的《蛙》,《蛙》也成为首部直译为阿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载誉前行

近年来,斯巴修先生翻译了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蛙》、《红高粱家族》等一系列经典文化著作,在阿赢得积极反响和高度评价。他所创立的阿中文化协会与中国驻阿大使馆密切合作,在阿尔巴尼亚举办了多场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等的活动,并与阿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一带一路”纪录片。斯巴修先生经常在阿尔巴尼亚孔子学院开展讲座,讲述中国故事,连续多年代表阿尔巴尼亚孔子学院参加中东欧国家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研讨会,并发表关于“一带一路与汉学人才培养”、“孔子学院在汉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等议题的发言。在“一带一路”政府互译中阿项目中,斯巴修先生作为外方专家组织遴选书目、翻译作品,并担任版权、项目协调人,使该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斯巴修先生表示,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一生中无上荣幸。这份殊荣既是鼓励又是鞭策,他本人及阿中文化协会将再接再厉,继续发挥优势,努力推动两国文化、学术、媒体、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与友好感情,促进阿中传统友谊在新时期不断焕发新活力。目前,斯巴修先生正着手翻译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著作《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从经济角度向阿各界客观、全面介绍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

2-2

姜瑜大使(右)代表驻阿使馆祝贺斯巴修先生荣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