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新闻资讯

“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深度访谈 | 蔡剑峰:发挥多语种优势 突出对外合作重点

日期:2017/08/26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正逐渐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在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外研社借助自身优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

 蔡剑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外研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布局。

近两年,外研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积极在“一带一路”国家布局设点,开展出版交流工作。经过努力,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方面,我们的合作伙伴不断增多,一批精品图书以多语种输出海外;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扩展合作的同时,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发挥外研社的自身特色。

2

在海外布局方面,外研社并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是将目光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东南亚两大区域。在中东欧地区,外研社与保加利亚东西方出版社合建的保加利亚“中国主题编辑部”于今年3月挂牌成立,由汉学家韩裴(Petko Todorov Hinov)担任编辑部主任。“中国主题编辑部”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书香”工程的子项目,也是外研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第一个分支机构。

3

外研社和保加利亚东西方出版社合建“中国主题编辑部”

 2016年,外研国际文化教育有限公司在英国注册成立,同时全球第一家以出版和文创为特色的“牛津孔子学院”落户英国;外研社还完成了对加拿大Magic Lantern Media公司的并购,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市场整合和分销优质内容资源的能力。 

4

2017年3月,外研社保加利亚主题编辑部正式挂牌运营

不仅如此,今年5月外研社应邀出席了在波兰托伦市举行的第四届“亚洲论坛”。论坛期间,外研社与波兰时代马尔沙维克集团发布了《中国人是如何管理企业的》《白蛇传奇》《命若琴弦》三部波兰语版新书,并举行未来五年出版合作签约仪式。同时,外研社与波兰对话出版社合建的波兰“中国主题编辑部”将于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签约,这是我们在中东欧的第二个主题编辑部。

 在东南亚地区,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筹备马来西亚“汉语基地”的建设,该基地将突出汉语特色,把国际汉语出版和汉语教学、培训等结合起来。

记者:近年来,外研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日益加深,在合作方式上有哪些创新思路及做法?

推动更多体现中国价值的图书走向世界,是国家对外向型出版企业的要求,也是外研社的使命。我们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合作,依然是以出版为核心。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外研社在国际合作和多语种资源方面的优势,跳出传统出版的范畴,从出版、教育、文创三方面发力,探索“出版+”的新型合作模式。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方式,将优质的选题内容实现本地化出版。近年来,外研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仅2016年,就实现版权输出62个品种,其中35种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并与32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出版项目合作关系。而在国家已立项的10个政府互译项目中,外研社就承接了“中国—阿尔巴尼亚”“中国—斯里兰卡”“中国—葡萄牙”和“中国—以色列”四个项目。

5

二是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及读者互动中心,提供相关课程和学习资源。比如2016年,外研社正式启动了“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网暨沃动—外研社全球多语言在线语伴学习系统。该平台是外研社与沃动合作开发的多语种全球即时响应的语言学习平台,通过创新的学习模式,实现多语种在线学习、语伴互助等功能。再比如,保加利亚的“中国主题编辑部”,除开展中国内容本地化出版外,还开发了“中保书界”在线阅读平台,推动移动端数字化阅读,有效地吸引了当地读者。

 三是通过翻译服务、文化咨询、展览策划等业务,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与合作对象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双方文化的彼此认同。外研社充分利用自身多语种优势和国际合作经验,跳出文化和出版圈子,于2015年成立“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中心,为国家战略和企事业单位“走出去”提供语言文化服务和信息支持,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还构建了“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平台,该平台包含“一带一路”对象国外语人才库、“一带一路”国家国情文化动态数据库两大基础资源数据库,以及产业资讯、主题出版、语言服务等板块。

记者:外研社在对外合作以及开拓市场过程中,曾面临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且国情各异,因此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等都是我们在对外合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过,对外合作中的主要困难,还是在于对当地市场缺乏深入了解。为了使合作更加有的放矢,我们作了大量的国别市场调研,同时广泛借助国内院校和机构以及前方使馆、文化教育机构的资源和力量,了解各国国情和相关行业的“活情况”,从而加深对不同国家出版、教育、文化市场的了解。

我认为,中国出版要想更好地“走出去”,一定要先真正“走进去”。这两年,我本人率外研社团队走访了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实地调研、加深了解、寻求机会、洽谈合作。这样的实地访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加利亚“中国主题编辑部”、马来西亚“汉语基地”等项目,都是在我们出访期间,在深入了解双方的优势和需求后,与当地合作伙伴碰撞出的合作灵感和成果。如今这些项目或已落地,或正在推进实施中。

记者: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时,如何做到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需要提质增效,双效统一。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要重视社会效益,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刻意回避或者忽视经济效益。就图书“走出去”而言,要寻求更多经济效益,加强内容建设是根本。毕竟对于优质的内容资源和版权图书,不仅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也会争抢。此外,只有切实提升本土化水平,抓好海外营销工作,实现内容产品的有效推送,进入当地主流市场,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外研社的各海外机构都在朝这方面努力。

记者:未来半年或一年,外研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合作方面的计划及重点方向是什么?

未来,我们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内容和渠道两方面的建设。内容方面,我们将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国外出版机构,组织编写“一带一路”主题及中国主题两大板块近40个语种的100余种图书内容涉及“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入门系列、区域与国别研究列、中国传统文化等。

不仅如此,除了传统纸质版图书外,这些出版项目还将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和传播,包括电子书、移动阅读、网络课程、在线语伴学习等。在渠道方面,我们将继续通过与合作国共建“中国主题编辑部”、设立适应当地市场的本土海外分支机构如子公司或办事处等,进一步提升海外发展实力。目前,我们还在筹备位于波兰、马来西亚、墨西哥、白俄罗斯等国的海外业务中心,继续推进本地化运营,从而全面提升“走出去”的实力。

文章来源:国际出版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