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学术科研

新时代 新目标 新举措:“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
——“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 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日期:2017/11/24

11月21日上午,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生源基地校和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的八百多名校长、教学负责人赴京汇聚一堂,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凝聚智慧,共谋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发展大计。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并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参与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从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的紧迫需求;而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和操作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无疑,中国外语教育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因此加强中学多语言教育、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成为新的时代需求。

为此,11月21日下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专题分论坛顺利开展。来自全国30多所中学的80余名校长、教学负责人出席分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钱敏汝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温霜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林洪副教授等专家,天津外国语学校、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的校领导作为发言嘉宾出席了论坛。

2

论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副社长崔岚主持。崔岚副社长表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在整个外语教育领域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仅掌握一门英语是不够的,多语言教育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

3

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副社长崔岚

本次论坛由“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构成,嘉宾们就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享。

主题发言:专家解读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彰显新时代精神;名师畅谈一带一路美好前景,聚焦国际化人才。

钱敏汝:核心素养指向的教育强国新时代

4

北京外国语大学钱敏汝教授

教育部中学德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钱敏汝教授紧扣一个“新”字,阐述了在十九大背景下中国教育新的历史方位、新的育人导向、新的融合方案和新的时代需求。钱敏汝教授认为,多语言基础教育阶段应围绕核心素养,在国家方针、优秀经典和新型概念的引导下,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课程、教材、测评、线上线下的教育相结合。她表示:“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不能只看西方,而应更加自信地宣扬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 

林温霜:欧洲非通用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5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 林温霜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林温霜副教授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并不是非发达国家、非发达教育向发达国家和先进教育汲取营养。所谓的发达教育体,是完全开放的。发达教育体希望学生更多地走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国际化视野,让他们获得将来可以用于就业的能力。林教授介绍,为培养各非通用语种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采取了多元化的举措,包括打造国内一流的欧洲非通用语教师团队,全面加强各专业教学基础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等。

林洪:中学多语种教育现状与展望

6 

北京师范大学林洪副教授

教育部第一、二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林洪副教授分析了外语课程目标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大纲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正在修订的高中课标所强调的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全面发展人,发展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针对未来在中学开设非通用语的前景,林洪副教授提出了五点期待:期待多语种的学习能够和英语的学习相结合;期待各地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切实承担起与非通用语测评与学业水平考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人发展与待遇等相关的工作;期待各地的基础教育部门、学校能够实事求是地有效统筹非通用语作为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兴趣班等不同课程的开设,保持适度发展;期待多语种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期待更加本真地、更加可持续地发展多语种的教育。

曹伦华总校长:构建中学多语种教育的金字塔

7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曹伦华总校长围绕“融合”教育这个关键词,分享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中学多语种教学的现状。通过搭建“融合金字塔”,即“在培养学生较强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达成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尊重,最终实现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终极目标”。

·圆桌讨论:课程创新引领国际化英才培养,教师发展仍是多语言教育瓶颈。

圆桌讨论环节,就“中学多语言教学的现状与展望”和“中学多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两个方面的话题,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社长彭冬林、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宋素金、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张继军、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沈欣、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王桢、江苏省泰州民兴中学教学处主任秦维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碰撞的内容也更加具体。

8 

彭冬林社长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有迫切的需求,而我国现有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还未达到参与全球治理的标准和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各外语特色校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圆桌会议的嘉宾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嘉宾观点的呈现与碰撞能够呈现当下中国多语言教育的真实生态。

中学多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依据“一主一辅语言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制定了“一体两翼六领域”的培养方针,使学生不但拥有语言的基本技能,还拥有国际社会的发声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倡导“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多语言教学采取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搭建更多平台,参与国内和国际交流。

此外,参与讨论的嘉宾纷纷表示,“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多语种技能大赛为各校多语言教师、学生搭建了交流互通、共同发展的平台,外研社出版的多语种教材、教辅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国内缺乏适合中学使用的多语种教学资料的情况。

9

10

中学多语言师资队伍如何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拔尖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依托,也是提升多语言教学科研水平的着力点。为此,就多语种师资建设与发展,参与讨论的嘉宾以各自学校为例进行了分享。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为非通用语种教师铺设成长阶梯。曹伦华总校长提议建立外校联盟,加强外语特色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宋素金校长介绍,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每年增加一至两名非通用语种教师,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按语种设立教研组;将所有非通用语种汇集,建立大学科;要求非通用语种教师加入“衔接教育”课题组。江苏省泰州民兴中学教学处主任秦维维老师认为,随着教科研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通用语种教师队伍会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1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分论坛在参会嘉宾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社长彭冬林用“政策解读、方向指引、现状分析、融合创新”十六个字精辟地总结了本次分论坛取得的成果。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将继续致力于为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提供全面多语言教育服务解决方案,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们一起,携手履行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使命。

12 

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社长彭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