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先行 方法为基丨“跨文化思辨教学:新时代 新人才”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一年之计自春始,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专题活动之“跨文化思辨教学:新时代 新人才”于3月24日晚拉开帷幕,近500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及外语院系负责人参加论坛,聚焦跨文化思辨教学理念与实践,共议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大计,共迎新时期外语教学改革之春。
会场全景
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及“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同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对具备出色外语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需求。教育部发布的《外语类国标》也突出了外语类人才的跨文化和思辨能力培养。
专题活动由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聚焦英语专业听说读写课程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方案及经典阅读与通识教育等重点话题。
孙有中教授
深度融合——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基于时代背景,立足教学实践经验,对跨文化思辨理念如何引航英语精读教学改革做了深入阐释。蓝纯教授指出,新时期背景下外语教学应遵循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将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机融合。她强调,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即为改造传统的技能课程,加强其知识性、思辨性和人文通识性。在此理念指导下,北外英语学院精读教学深入融合了学科与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系列,为创新教学思路、助力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蓝纯教授通过展示精读教学实例,为传统的“教”“学”难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蓝纯教授
协同发展——语言、思维与学科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介绍了北外英语学院跨文化思辨英语写作课程重构的有益经验与《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编写理念。张莲教授指出,跨文化思辨写作应先考虑目标的重构,即“写作知识和技巧 + 跨文化思辨能力作为学习目标显性纳入显性教学 + 继续发展语言能力”。其次,在内容重构方面,教学应覆盖人文学科领域多元话题,以促进学生“复杂、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应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整个教学思路进行再思考,创设英语写作活动系统,激活社会、语言和思维三者间的交互,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重构评价体系。由此,写作课程可以降低教学过程中因教/学个体差异带来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语言、跨文化思辨能力和学科能力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张莲教授
能力导向——口语课程体系重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结合《外语类国标》相关要求,介绍了英语学院以能力为导向的口语课程改革思路:当下口语课程改革应注重能力培养,使口语课程能综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金利民教授通过阐释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的内涵以外语教育观、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解读了“跨文化思辨口语教学”这一指导课程重构的核心理念,并分享了实践这一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口语》系列教材正是跨文化思辨教学理念的实践成果,为口语课程体系重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指导及框架支撑。金利民教授以教材实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跨文化思辨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给予与会教师很大启发。
金利民教授
方法整合——目标、过程、活动
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从内外部两层维度论证了跨文化思辨听力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跨文化思辨听力的教学原则。王艳副教授指出,听力能力是外语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语言能力整体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听力仍是学生外语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听力教学与研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同时,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外语界应清醒认识到听力教学改革和听力研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因此,王艳副教授提出,跨文化思辨听力教学应明确听力目标,分层递进设置;认识听力过程,多角度整合展开;设计听力活动,全面发挥各主体的重要作用。王艳副教授辅以依托《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听力》的具体教学实例,分享跨文化思辨听力教学方法,为听力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与指导。
王艳副教授
经典阅读——通识与思辨的桥梁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以新雅书院通识教育实践为例,就如何通过经典阅读加强通识教育、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展开论述,指出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以及由此所养成的批判思维意识和兼容并蓄、触类旁通、自我反思以及理性对话的能力是大学通识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曹莉教授特别强调了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由一本教材向一部或多部原著的转变;由快读向细读转变;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小班讨论转变;由读写分离向读写结合转变;由yes or no向yes, but转变;从what向why转变。曹莉教授还指出,新时期的外语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思想家,使学生通过学习中西经典、研究中外问题,做出国际性贡献,向人类利益共同体提供具有引领价值的思想和学说。
曹莉教授
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的进步离不开优秀理念的推动,而理念的融通贯彻则需要科学方法的有力支撑。本次专题活动,与会专家与老师充分论证了跨文化思辨理念在新时期的先进性和卓越性,探讨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让理论与实践在互促共进的过程中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外语界同仁可以在贯彻《外语类国标》、深化改革的大势中,扬“跨文化思辨”之帆,造新时代掌舵之才!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总主编:孙有中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重点高校专家设计编写的一套全新英语类专业基础教材。教材以《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响应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呼声,着重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为全球化时代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际型、通识型、创新型高层次外语人才。
教材结构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由听说读写四系列组成,各分系列分1-4级,涵盖英语类专业本科一、二年级主要课程,为新时期英语类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教材理念与特色
1. 以语言训练为基础
2. 以人文社科知识为依托
3.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
4. 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辅助
5.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支撑
配套资源
1.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数字课程
2. “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在线研修课程
3. 学习光盘
4. 教师用书
5. 助教课件
教学支持
1. 虚拟教研室
2. 开放课堂及示范课
3. 教师工作坊及研修班
4. 专家论坛及学术研讨会
点击了解“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在线研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