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学术科研

2018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深究二语写作身份,广聚学术创新智慧

日期:2018/10/19

2018年10月12-14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协办的2018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图片5

本次会议主题为“二语写作中的身份”,包含会前工作坊、主旨发言、学科前沿、圆桌论坛、专题研讨、研究生论坛、专家对话、分组发言、电子海报等丰富形式,涉及二语写作者身份研究、二语写作教学、二语写作评估、写作教师发展、跨学科视角下的写作研究等多个议题。会议规模盛大,汇聚600余位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及学者,交流充分而详尽,探讨深入而热烈,为中外学者分享最新学术理念与前沿研究成果提供了广阔平台,有力推动了我国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图片1

△ 大会主席、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徐昉教授主持会议

图片2

△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忠教授开幕式致辞

图片3

△ 南京大学资深文科教授王守仁教授开幕式致辞

图片4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开幕式致辞

思想盛宴专家云集 学术前沿引领方向

本届会议主题为“二语写作中的身份”,与会专家不仅有二语写作领域的权威专家,还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期刊主编、丛书主编等。会议邀请到Parlor Series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丛书主编Paul Kei Matsuda教授、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期刊主编文秋芳教授、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期刊前任主编Christine Tardy教授、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期刊栏目主编Dwight Atkinson教授、East Asian Pragmatics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主编陈新仁教授和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期刊创办主编、Applied Linguistics前任主编Ken Hyland教授做大会主旨发言。

10月13日上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Paul Kei Matsuda教授首先做开幕主旨发言。他从作者、读者、文本、现实和四者互动的角度,理清学界对书面话语中“身份”构念的理解和认识,旨在启发听众思考不同的身份认知如何影响身份概念在二语写作中的研究和教学。

图片6

△ Paul Kei Matsuda教授做开幕主旨发言

在随后的两场主旨发言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Christine Tardy教授进一步将视线转向教学,探讨身份构念与二语写作教学的关系,将抽象的研究概念与写作教学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文秋芳教授指出,身份研究在应用于EFL写作教学时容易流于宽泛,而基于场景(scenarios)的教学法可以作为身份研究应用于EFL写作教学的切入点。她以实例解释了基于场景的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衡量写作质量的多维标准。

图片7

△ 文秋芳教授主旨发言

Christine Tardy教授讨论了如何在二语写作课堂中帮助学生构建呈现作者身份的语言资源库,尤其是通过设计多样任务,引导学生以多种身份进行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和写作能力。

图片8

△ Christine Tardy教授主旨发言

10月14日下午,另三位主旨发言人则从多种角度,探索当前进一步开展身份研究的空间。

亚利桑那大学Dwight Atkinson教授通过Skype与现场连线,着重探讨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论述质性研究的优势,并尝试重新定义质性研究。

图片9

△ Dwight Atkinson教授主旨发言

(Paul Kei Matsuda教授协助通过Skype连线)

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认为,在英文学术文章撰写过程中,写作者建构了多重复杂身份。他基于Swales的CARS模型着重探讨了前人研究中较少涉及的“研究空间创建者”身份。

图片10

△ 陈新仁教授主旨发言

东安格利亚大学Ken Hyland教授通过分析论文致谢、个人简历、个人网站来研究作者如何在故事叙事体裁中呈现身份,并提出在该体裁中,作者通常不受过多机构限制,有机会呈现出个人希望展现的一面,从而启发学界对身份构念的再认识。

图片11

△ Ken Hyland教授做闭幕主旨发言

六位专家的发言高屋建瓴,视角新颖、内容翔实、案例丰富、论据严谨,在理论上具有深入的启发性,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专家们所呈现的学术思想与创新理念在参会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图片12

△ 六位主旨发言人就“身份”话题展开对话

立足需求规模扩大 话题多元意义深远

随着国际社会文化交流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变化,二语写作教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范围不断扩大。本次会议共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30位专家及学者参加,其中275人进行发言,各类发言多达43场次,可谓应者云集;同时,会议议题涵盖广泛,涉及学科发展、教学方法、研究方法、测试评估、教师教育、论文发表等多个领域,对我国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以及写作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会前工作坊云集6位中外专家。除了4位主旨发言人之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就“续论及其在二语写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解。他指出,教师可以挑选语言难度适中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故事进行续写、补全内容,还可以挑选可用于对比的英语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前文的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方式完成对比写作,为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新方法。

图片13

△ 王初明教授发言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程度不断加深,各领域都出现了基于数字化技术开展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教授以“大数据与机器写作辅导”为主题,以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所收集的丰富数据作为数据基础,梳理了专为中国英语学习者服务的写作自动评分技术最新成果,分享了基于语义网络的英语作文内容评分模式,也展示了机器深度学习对英语作文自动纠错的显著效果。

图片14

△ 梁茂成教授发言

圆桌论坛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做了题为“二语写作从课程到学科:国内外发展与思考”的发言。他提倡在国内建立“写作学”二级学科,从多个方面对写作进行研究与教学,进一步促进与提高外语写作的建设与发展,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对我国二语写作学科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图片15.5

△ “二语写作从课程到学科:国内外发展与思考”圆桌论坛

为顺应国家对语言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加深,会议还就“非英语二语学术写作与国际发表”举行了圆桌论坛,由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宋尽东老师主持,来自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德语系的专家教授共同参与讨论,就相关领域的研究选题与范式、多途径的论文发表、学术评价机制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与讨论,为非英语类教师二语写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15

△ “非英语二语学术写作与国际发表”圆桌论坛

针对教师科研发表面临的问题,大连外国语大学赵永青教授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Lawrence Jun Zhang教授从国内、国际期刊的要求展开讨论。两位教授详细介绍了期刊编委会构成、审稿流程等相关信息,并就优秀论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了细致讲解,向被此类问题困扰的教师们提出了专业建议。

图片16

图片17

△ “谈如何成功撰写并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圆桌论坛

特色创新促进交流 中外对话观点碰撞

除了主旨发言、会前工作坊和圆桌论坛,会议还安排了学科前沿、专题研讨、研究生论坛等不同形式,鼓励学者对话、观点交锋,引导参会者参与讨论、深入思考。

会议特别邀请5位专家作为三场学科前沿的发言人,从本土学者与国际学者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科前沿话题进行探讨。多年经验、多种角度、多方观点、多重见解的交锋使现场气氛热烈、精彩不断。

南京大学丁言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Icy Lee教授的主题是二语写作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写作修正性反馈”。两位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写作课堂情况,并就反馈的分类、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与动机、反馈的策略等该领域中的相关话题进行了讲解,现场座无虚席。

图片18

△ 丁言仁教授与Icy Lee教授对话

复旦大学曲卫国教授与Paul Kei Matsuda教授就“论证思维与文化”展开对话。两位专家分享了各自的实际经历与经验,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与激发学生摆脱原本的思维限制,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论辩与思辨性。文秋芳教授、王海啸教授、欧阳护华教授等多位专家纷纷参与到现场讨论中,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引发了听会教师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图片19

△ 曲卫国教授与Paul Kei Matsuda教授对话

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和Paul Kei Matsuda教授则以“二语写作与教学、学习与测试的联系”为主题进行讨论。王海啸教授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具体细则出发,详细讲解了其中的联系与复杂性;Paul Kei Matsuda教授也分享了对于这一主题的思考与见解。这一探讨对于明晰我国二语写作研究、教学与测试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具启示意义。

图片20

△ 王海啸教授与Paul Kei Matsuda教授对话

为深入探讨二语写作教学,促进写作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提升,会议还邀请南京大学徐昉教授、香港大学李詠燕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吉林大学战菊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伟教授分别主持和组织了5场专题研讨:二语写作中的“声音”发展、中国高校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二语写作教师专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研究。这些研讨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团队或个人实践经验,为教师教学与自身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路径与方法指导。

图片22.5

△ 专题研讨提供多样路径与方法指导

同时,为了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引导学科持久发展,会议还专门安排参会研究生组成论坛,就各自研究思路与研究发现进行交流、切磋,由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张文忠教授、澳门大学赵冠芳教授进行点评,为同学们理顺思路、启迪灵感。

图片22

△ 研究生论坛探讨思路

在不同主题的分组发言中,中外学者充分展示和交流了自身的研究洞见,与在场参会者进行了问答互动,结识了兴趣相通、志同道合的学术同行。此外,会议还充分运用移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建议广大学者以“电子海报”的形式投稿并参与会议发言。海报经会务组优化后在微信群中分享,扩大了交流参与范围。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两天半的会议共举办了6场会前工作坊、6场大会主旨发言、18场分组发言、3场学科前沿、3场圆桌论坛、5场专题研讨、2场研究生论坛及85份海报分享,为与会学者提供了深度互动、交流研讨和合作提升的平台。

深耕写作教学研究 推动学科专业发展

10月12日晚,全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基于国内外二语写作领域蓬勃发展的背景,回顾了研究会各项工作以及在教学研究中的创新成果,并对我国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规划与建议。

在本次常务理事会上,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学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将担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在过去十余年中,全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会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支持教师教学改革与学术提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随着写作在各学科、各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研究会还将不断拓宽研究视域,推动研究创新,为二语写作领域进一步深入发展做出更多努力。

图片23

△ 王俊菊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学会会长

图片24

△ 全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顺利召开

2018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温暖的回顾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闭幕。当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依然不甚强固,写作教学也面临多方挑战,本次会议的举办从多种视角、多个层面启发二语写作教学者与研究者开拓思路、探索新知,促进学界不断探讨写作教学及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高校外语写作教学,培养更多能够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的优秀人才。

图片25

下一届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20年10月17-18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会议主题为“写作教学与能动性养成”(Fostering Learner Agency Through Writing: Insights from Classrooms)。届时,国内外专家学者将齐聚北京,探讨前沿方向,分享最新成果。会议同期还将举办“北外写作开放周”,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学习有机结合、深度互动,为参会者带来丰富体验与思想盛宴,期待广大学者教师踊跃参加。

图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