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第三阶段顺利结束(附晋级名单)
2018年12月8日,“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第三阶段比拼正式打响,一路“过关斩将”的24位选手分成8组展开角逐。定题演讲环节后,选手们经过评委提问、拓展演讲及综合知识抢答,每组得分最高的一位选手晋级第四阶段;其余16名选手则进入“复活”环节,最终59号选手凭借出色的台风、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独特的思维视角,拿到了通往冠军争夺战的最后一张“门票”。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赛题中自有世界
2018年的赛题紧随实事、关注热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延续了一贯的精巧设计。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洞穴寓言”在今时今日具有什么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进博会的主旨报告中,以“海洋”比喻中国经济,请从中华文化角度阐释你的理解;约翰·凯奇被世人称为骇俗之作的《4分33秒》在你心中是否算音乐?《题都城南庄》名句流传千古,设想如果你是崔护或诗中的女子,你们的第三次见面将会是什么情景?
赛题从政经、教育、文学、哲学、生活等多个角度出发,不仅考查选手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和知识储备量,更引导他们拓展思维、学会辩证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谈古说今、语贯中外:言谈中论辩我心
“我本弄潮人,言语抒我心。”经过前两轮历练,舞台上的“24强”面对重重挑战,应对自如、言辞风致。每一个精雕细琢的语句中都蕴含着丰沛的情感、灵动的表达、精巧的思维和掷地有声的观点。
有的选手聚焦当代,以古义思今事,引用重庆巴士事件男女司机之争、D&G辱华事件等,呼应古希腊囚徒的认知困境,抨击固有印象对人们思考方式的扭曲;有的选手以自身经历为例,细数铅笔背后的童年回忆,写出的第一个汉字、学会的第一个英文单词等,引发现场观众的深切共鸣;有的选手更是向观众发出了灵魂拷问:“你们看到的我是真的我吗?”以此论证人们观察事物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肉眼,科技赋予了人们更多的“眼睛”。
作为重要的得分环节,综合知识抢答也成为选手们的兵家必争之地。题目包罗万象,选手需要分析一条条线索,抽丝剥茧,匹配正确答案:某位艺术家、某座建筑、某个城市、某座山川、某个国家……抢答赛制令赛场气氛紧张刺激,多元题目令人耳目一新,选手们的知识面之广更是令现场观众惊叹。
历年演讲大赛第三阶段的提问和点评环节皆是高潮迭起、精彩绝伦。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莉芳教授和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Mark Levine教授根据选手演讲内容,幽默犀利地与选手们“过招”:
“如果让你来创造一种音乐,你会创造什么?想要通过它表达什么?”
“你从外界带来的信息因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而不为人所接受,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如果将《4分33秒》看做是音乐艺术,“你若是买家,会如何看待班克西在拍卖会现场将拍卖品粉碎的行为?”
评委们还从“中国经济如同海洋”的话题出发,刁钻发问:“如果中国文化是海洋, 那么它是哪个大洋?”选手的回答也震撼全场:“海洋包容千万江河,予人以食物,予人以富饶,中国文化非某个大洋可代表,而是所有大洋的缩影”。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任文教授和来自友邻优课的夏鹏作为点评嘉宾,从演讲技巧、思想立意、答题方式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客观评论和中肯建议,帮助选手们进一步提升演讲水平。如好的演讲者应学会适当地停顿和断句,并使自身观点“如锤子一般,一点点敲进观众的思想中”;如鼓励选手think out of the box,从某一事物引申至更多意义,并探讨观点的普世价值,从国家乃至世界的视角看问题;面对提问时,延续自己之前的论述观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至此,9强选手诞生,通往全国最高舞台的阶梯已经升起。12月9日上午,2018“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决赛最引人注目的第四阶段比赛——冠军争夺战将盛大开启。2018赛季演讲大赛冠军将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附:第三阶段晋级选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