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我社“17+1”出版联盟运营机制
目前,在国内出版机构的“一带一路”出版布局中,联盟和平台是最常见的形式。联盟和平台究竟有着怎样的运营机制?如何为成员单位、使用者“走出去”助力?如何真正使抱团形成合力?
“17+1”出版联盟:坚持本土化经营 促进双向交流
■彭冬林
近年来,外研社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和企业国际化布局,将国内优质出版和教育资源转化为海外本地化服务能力。以“立足保加利亚,辐射中东欧”为目标,外研社于2015年底启动保加利亚中心项目,2017年3月保加利亚“中国主题编辑部”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外研社先后与波兰对华学术出版社、匈牙利科苏特出版集团合作成立“中国主题编辑部”。2018年8月,外研社倡导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旨在推动“17+1”出版合作、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出版文化双向交流,为增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互信、互鉴、互利,实现民心相通注入持久动力。
联盟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采取自愿加入、合作创新的方式。自2018年8月23日成立以来,联盟积极促进成员单位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举办各类出版活动,推动版权贸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员单位之间成员单位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目前,联盟共有42家成员单位(其中中方21家,外方21家),外方出版社覆盖12个中东欧国家。同时,联盟的成立,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写进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近日,在第26届BIBF期间,联盟还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发展和出版创新论坛”。
外研社作为“17+1”出版联盟秘书处,积极促成中外成员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版权贸易。例如中文传媒和马其顿文学出版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沟通确定联盟章程,协商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制作成员单位企业介绍、版权目录等;召开成员单位工作交流会,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出版业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交流与合作。
联盟协商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也探索出一些实操经验。一是坚持本土化经营,联盟多家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本地主题编辑部、主题书架和出版中心,制订了中长期出版计划和运营目标。二是定期组织“17+1”联盟成员单位的研讨会,加强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成员单位逐渐磨合、探索;中方成员单位间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联合“走出去”,比如在匈牙利书展上,外研社、中文天地以及匈牙利科苏特出版集团共同举办了出版合作新书发布暨签约仪式。此外,会定期更新联盟成员介绍材料及图书版权目录,加强信息共享。三是汇聚出版人才,构建专业智库。联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将每个国家中青年汉学家、翻译家队伍聚集在联盟旗下。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训,推动翻译出版人才、版贸人才、高级出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中东欧出版人才库。
在“走出去”选题方面,外国读者不仅希望阅读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更关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一些优秀主题图书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版在中东欧多国以本地语言出版,在当地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同时,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当代作家影响力迅速攀升,苏童、余华、麦家、曹文轩等人的作品很受关注。此外,中国经济与企业发展、社会治理的图书也是热点选题。
记者观察
在“走出去”模式方面,“17+1”出版联盟坚持本土化,尊重合作方对产品的选择和设计。与本地出版人才、团队合作,共同制定出版计划、选题设计和营销推广方案。坚持专业化、市场化,按照国际惯例操作,重信誉、守合同,通过与合作伙伴稳定的合作,共同打造优秀的产品进入国际主流渠道,有效运营市场,保证出版“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员数量超310家,遍及56国
■刘叶华
2017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雄厚的国际学术和出版资源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立大会上,包括中国、印度、蒙古、埃及、黎巴嫩、波兰、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30个国家和地区,共计94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成为联盟成员单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人民大学在智库建设、国家研究、师生互访、学术出版等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互动频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力“一带一路”,成效显著,2012~2017年间与21个“一带一路”国家的53家出版机构签署了510项版权协议,举办了多场出版和学术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出版资源。
在联盟成员中,各国的出版协会和专业团体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带动作用,实现了所在国主要出版机构集体加盟的良好局面,如吉尔吉斯斯坦出版商与发行商协会、墨西哥出版商协会、苏丹出版商协会等。
联合书展、合作出版、多语种互译、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是联盟开展活动的主要方式,日常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四个方面:搭建平台、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其他合作。联盟可以依托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教育科研优势,推动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出版合作成果。利用智库和数据库等资源,为国家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两年来,联盟有效地整合了“一带一路”国家的智库资源、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在中国内容图书国际出版和中国文化对外推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
一是召开两次联盟大会,共商联盟发展大计。2018年8月,新时代“一带一路”学术出版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的突出特色是选优评优,为一年以来贡献突出的成员单位颁奖。
二是强化宣传推广机制,吸纳更多机构加盟。联盟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宣传推广,截至2019年4月,联盟成员数量从30个国家和地区的94家单位发展增加到逾310家,遍及56个国家。联盟成立的新闻在央视播出后,很多国内出版社慕名而来,申请加盟。
三是推动版贸合作,引导国际出版导向。据不完全统计,联盟成立以来联盟成员把1500多种中国内容图书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习近平主席重要著作由联盟成员单位承担翻译出版和海外发行工作。在中国主题图书出版方面,围绕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由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和副校长刘元春亲自牵头,组织人民大学各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丛书。在学术图书出版方面,联盟把反映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术著作以及中国各领域顶尖学者的扛鼎之作作为推介工作的主要方向,把中国学者解读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精神作为进入当地图书市场的重要路径,翻译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在文学及大众类图书的合作方面,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在诗歌和小说领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借文铭志、以文会友。
四是整合发行渠道,推动图书进入主流市场。以联盟为纽带,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进入海外图书主流渠道和重要馆藏。同时,联盟也顺应形势,把数字出版、融合创新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
五是推进出版本土化,助力成员单位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多家国内成员单位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让中国文化走进当地,落地生根。
六是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2018年6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签署的意大利中国馆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大利首个中国馆在路易斯大学宣告建立,这是继土耳其中国馆之后、世界上第二个中外大学合办的中国馆项目。
2019年,联盟也进一步促进内外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例如,搭建“一带一路”中国图书国际版权交易电子平台;举办“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员培训;召开“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高层论坛;创办“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会刊。
记者观察
联盟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学术和出版机构参与的学术出版合作组织。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广泛多元的组织原则,联盟不排斥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入盟,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同时积极吸取世界一流的跨国出版集团加盟,如圣智学习出版公司、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等。
“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法律服务平台:助力“一带一路”法治互通
■闫光永
平台深入剖析当下“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各行业面临和遭遇的问题和潜在风险点,建立了相互独立又互为倚靠的七大内容子库:我国政策法规、域外法律法规、国情研究、典型案例、国际合作、争端预防与解决、前沿理论。
平台在8月22日在京举办的第9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首发亮相,2020年初全面上线应用。目前已针对各意向合作方开放内测试用,覆盖工程建筑、信息通信、农林水利等行业央企,以及自贸区法院和各大仲裁机构、外事律所等,反响较好。域外法律法规和国情研究部分在以上单位处理涉外事务过程中应用较多,对于其在跨境商事活动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和潜在纠纷起到了较好的防控指导作用。
由于产品平台覆盖内容和涉及区域的范围均较广,需要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为了更好吸收国内各优秀机构的前沿成果,法制社与这些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域外法律法规查明和翻译部分,选择了领跑国内多语种翻译领域的北京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国情研究子库,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资深学者分头领衔撰写;争端预防与解决分库,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进行合作;还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事务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伙伴国和地区的不断壮大,对平台的内容涵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加大了组织资源建设的难度。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部族众多、语种零散、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更客观上阻碍了法制社对资源的获取。为此法制社对照国家分阶段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名录,确定了资源建设分期进行的方案。对于开放程度高、与中国经贸往来最为频繁、中企涉足最多的地区和领域,放在建设序列的优先级,并依次辐射,确保平台内容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服务企业、用到实处。
通过与各合作方的多次磨合和几次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的参与,对于未来的内容建设走向和潜在客户群体,法制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更坚定的信心。同时,秉承“定向服务,各个击破”的原则,法制社将与专业机构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出海风险防控方案,并以此作为平台服务的特色亮点,打开品牌营销口碑,扩大市场认可度,为更多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全更优质的专业服务。
法治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基础和保障。法制社重点建设的“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法律服务平台,将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为国内外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检索、案例查询、目的国国情咨问等基本服务;二是提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服务咨询,为企业出海提供完整健全的法律服务供给机制;相信“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建成,将会丰富“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保驾护航。
记者观察
“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法律服务平台是中国法制出版社落实中央“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决策部署,深入建设法律行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平台,实现法制社数字产品由资源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步骤。
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拓展“走出去”新途径
■朱碧云
8月22日,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策划组织,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共同建设的“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网”在第26届BIBF上正式上线。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项目启动于2018年8月,项目分为两大部分:建设“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网”和中国-东盟(北京、南宁)版权图书展示中心及驻东盟各国的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网”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于2019年8月在BIBF正式上线。现阶段建设包括中文、英文及东盟国家语言共计10个语种版权信息展示,上线图书1500种、加入出版机构56家。作为平台的网络窗口,提供版权资讯、代理、分类、查询、交易、翻译等服务功能。该平台采用汉、英、越、泰、马来、印尼、缅甸、老挝、菲律宾、高棉等10种语言建设,提供中国约1000种、东盟国家约1000种图书版权的多语种信息发布与贸易服务,并实时更新。平台面向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著作权所有人、版权代理商、出版商等用户群,为其提供图书版权信息跨语言展示、跨语言在线即时交流、图书版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图书版权信息发布及贸易服务为主,适时延伸到音乐、影视、文创等文化产品的线上交易服务,同时培育文化产品跨境电商业务,最终将该平台建设成为一个集版权评估、版权展示、在线交易、版权维护以及线下服务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版权贸易“桥梁”。
中国-东盟(北京、南宁)版权图书展示中心及驻东盟各国的中国文化中心作为平台的线下实体,开展版权图书巡展、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活动,线下实体与线上平台联动。该项目启动至今,得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百余家出版机构的积极响应,包括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马来西亚彩虹出版集团、马来西亚红蜻蜓出版有限公司、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泰国Jamsai出版有限公司、柬埔寨高棉出版社、越南教育出版社、火炬印尼等出版单位的近1200种版权图书入驻平台,上线展示。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何骏表示,未来,希望将平台建设成为一个集版权评估、版权展示、在线交易、版权维护、线下服务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版权贸易“桥梁”。我们将继续以东盟国家为重点,通过版权输出、国际合作出版以及在海外设立出版、发行、印刷机构等,拓展“走出去”新途径。
记者观察
依托广西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开展线下版权图书产品和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与展示,借助长期与东盟各国出版、发行机构合作的优势,在东盟各国建设“中国文化中心”,为版权交易、产品传播、文化交流提供线下支持,将版权图书展示中心打造成为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文化视窗”。
中国文化译研网:打造中外文化互译合作平台
■王富丽
通过实名动态会员制管理,实现中外作品和版权机构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中外优秀翻译、编辑、出版、影视、传播人才和机构直接对接,方便其快捷、高效、高质量地实现多语言互译和传播。自2015年开设以来,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全球60多个国家开展一对一国别互译合作交流,发展63个语种的4000余名汉学家、译者等人才入库;建设20余个“一带一路”语言专家委员会,以及文学、诗歌、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社科、地方文化等10个作品专委会,深入挖掘中外文化互译合作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作品译介资讯的互通互联,推介最优秀的中外文化互译作品。网站目前已入库3000多部中国主题作品,促成了包括电视剧《琅琊榜》《媳妇的美好时代》、文学作品《狼图腾》《甄嬛传》、电影《归来》、纪录片《南海一号》等300余部中国文化作品输出海外。
近年来,中国文化译研网开设多个文化翻译项目工作小组,帮助全球译者和读者选择、推荐、译介、推广最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以“中蒙文化互译工作坊”为例,2018年12月,CCTSS中蒙文化互译工作坊在蒙古国驻华大使及中蒙两国出版人、翻译家的见证下成立,直接推动了《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舞蹈史》《伟大也要有人懂:小目标 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等8部作品的蒙语版在蒙古国的翻译及出版,为促进中蒙两国图书和文学作品翻译和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蒙文化互译领域的深度合作,务实推进两国在出版和翻译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和桥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海外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中国作家群体概念,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启动“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将100位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简介、代表作品以及展示作家风采的短视频翻译为10种语言,集结成1000张中国作家名片向全球推介。千张“作家名片”将鲜明地向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作家,我在进行中国创作。
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文化“走进去”才是最终目标。而翻译人才素质良莠不齐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既了解中国文化,语言转化水平又过硬的翻译人才,才能保证中国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包括“一带一路”地区在内的民心相通,展现人文中国。CCTSS平台的建立,将助力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送达海外读者的手中,真正做到文化互译、民心相通。
记者观察
中国文化译研网是帮助世界各国多语言读者和观众及时发现、翻译、创作和分享优秀中国文化作品的公益平台,以打造“中外文化互译合作平台”为宗旨,构建中外文化翻译与传播人才数据库和工作平台。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9月3日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