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新闻资讯

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孤独
——第四届国际诗歌之夜在京举办

日期:2019/12/16来源:外研书店

12月12日晚,第四届国际诗歌之夜:“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孤独”在北京外研书店举办。延续往年精彩,外研书店再次邀请著名汉学家、诗人、翻译家顾彬担任主持,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诗人、翻译家西川,诗人、画家潇潇女士齐聚一堂,共话诗歌情缘。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沃尔夫冈·顾彬(以下简称顾彬)首先发言。顾彬借用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说过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开场:所有哲学是我们人对家的渴望,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诗是我们对家的渴望,但是基本上从今天的德国、法国当代哲学来看,没有家我们可以归,所有可以归的家是房。因此,所有的写作好像是沉默,从德文看,孤独是一个人和他的一张纸。顾彬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与中国文学关系千万重,为中国文学的研究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德、中诗歌。2013年,顾彬获得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该奖项是德国最高荣誉的翻译大奖。

在朗诵之前,顾彬向潇潇提问:主张良心写作不让你非常孤独吗?潇潇认为:良心写作恰恰让她觉得不孤独,在物质加速度的消费时代,很多时候人们顾及不到内心的感受,越是在这种时候,作为一个写作者,更应该提倡良心写作。

谈及诗歌创作,吉狄马加认为每一个翻译家、批评家、诗人的写作都与他的文化背景有关系,“我个人生命经验包括个人的表达要找到更多的一种公共精神,我是一个民族诗人,跟我本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我所承载的,我所熟悉的,所写作的东西,和我的土地,和我的民族生活,和我熟悉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土地、对生命的最原初的东西,我们的姿态就是歌颂,因为它赋予了我们太多。

说到“语言与孤独”,欧阳江河从文字与声音两个层面向读者阐述了他对于现场其他诗人诗歌创作的理解。他认为西川对于诗歌内在声音的塑造比读他的文字更过瘾;吉狄马加的文字比声音更让他感动,潇潇的诗用德语可能更具一番风味。

在嘉宾们的朗诵、交谈结束后,现场的八十多位观众们也向各位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位观众问道:“诗人最大的孤独是什么,是不被理解的孤独,还是无法抒写的孤独?”

西川认为年轻的时候我们愿意讨论孤独,到了一定年纪后,“孤独”是个不被轻易提起的词,我们不轻易与别人分享我们对于孤独的看法。别人的理解或者某种语境不允许我们的存在,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理解自己,这份孤独比别人不理解要来的厉害的多。

2016年起,外研书店开始邀请国内外重量级诗人举办“国际诗歌之夜”:2016年,“变暗的镜子——王家新和他的译者们”活动,邀请了顾彬、王家新、乔治﹒欧康耐尔、史春波等人,以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的视角分别分享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上的感悟,让许多观众对于当下的各国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2017年,“在意义天际的对话——阿多尼斯和他的朋友们”邀请了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他的朋友们树才、西川、薛庆国、戴潍娜等就各国诗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谈,从而让观众明白新诗探寻与抗议的核心是“关乎人、存在、人道与文明的问题”。 2018年,德国诗人顾彬、王家新、多多、朵渔、蓝蓝等著名诗人到店,进行 “诗歌与追忆”。

诗会在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已然成为海淀文化季中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诗歌活动。

                                              

image001

从左到右依次为:顾彬、欧阳江河、潇潇、吉狄马加、西川

image002

顾彬签字

image003

“第四届国际诗歌之夜——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孤独”手册

image004

第四届国际诗歌之夜合影

(编辑:孙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