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服务   >>  业界动态

新京报刊发《冥王星沉浮记》书评

日期:2020/05/09来源:新京报

从1930年被发现并成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起,到2006年降级为矮行星,有关于这个星球的故事一直牵动人心。显然,冥王星的“降级”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社会文化现状是怎样的——并且,这种文化现状融合了多样化的主题。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了一颗神秘而又遥远的行星——冥王星。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太阳系内拥有九大行星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共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但在今天,我们提起太阳系时,却仅剩下八大行星——在2006年8月,经过投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将冥王星定义为“矮行星”。

事实上,冥王星的“身份危机”并非自此而起。早在2000年,人们愕然发现,改建后的海登天文馆向公众开放,曾经的行星——冥王星,其模型没有出现在海登天文馆的太阳系天体间相对大小展区。这一“降级”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海登天文馆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作为该馆馆长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被卷入这场风波,也由此开始了一段冥王星探寻之旅。

2005年,人们在柯伊伯带发现了新的天体阋神星。怎么给阋神星定位?新天体的发现危及到了冥王星的地位。2006年,经过投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将冥王星定义为“矮行星”。面对这一结果,公众并不买账,天文学界内部也存在争论。

围绕冥王星的降级事件,报纸上出现了有趣的报道,漫画家绘制了别出心裁的漫画,作曲家创作了富有深情的歌曲,立法机关通过了相关法案,占星师也纷纷发表意见,人们甚至为冥王星举办了葬礼……距地球几十亿公里的冥王星,引发了当代社会中理性与情感的碰撞。

作为海登天文馆馆长,泰森在《冥王星沉浮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冥王星从首次发现到命名,再到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表决后被降级的全过程,走近身处争议旋涡中的媒体、专家和公众,体会文化、商业与科学的碰撞。

(原文摘编部分已省略)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509130003

《冥王星沉浮记》,[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郑永春、刘晗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原标题:《从万人仰慕到无人问津:冥王星“降级”背后的社会文化》


(编辑:张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