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对外传播的效能?外研社的四条经验和两点建议
10月15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出版协会“一带一路”出版工作委员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出版周报》承办 ,新华万维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验交流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会上,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分享了外研社近年来的五项重点工作,以及对外传播工作的四点经验和两点建议。现将发言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
立足优势,融合发展,
助力“一带一路”国际传播
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上个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校庆月。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亲切回信,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习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北外师生和外研社干部员工的极大激励。作为北外创办并主管的大学出版社,外研社建社42年来始终以“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为使命,立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出版“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外研社在内容建设、版权输出、本地化运营、平台和渠道拓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合作经验。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主题出版海外传播
作为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的出版社,外研社在主题出版内容资源方面不是特别丰富。近年来,我们加大了主题出版内容建设和传播力度。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研究,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教育部教材局指导下,北外承担《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俄、法、西、阿五个语种的翻译。北外成立专项工作组,各语种组建翻译团队,外研社牵头负责出版工作。目前项目推进顺利,5个语种版本将于2022-2023年陆续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5个语种版本2022-2023年出版
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部署和指导下,外研社积极投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该系列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1所高校组织编写,参编老师来自46个院校,共228人。教材旨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外语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这套教材将涵盖11个语种(含英语等10种外语和国际汉语),计划于2022年完成出版。
今年6月,外研社推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首批10部成果专著,这是一套向建党10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献礼的大型原创学术专著丛书,聚焦“一带一路”对象国教育历史与现状、经验与对策,深入研究其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计划于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出齐全部72部专著。
“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外研社与人民出版社等兄弟出版单位开展联合输出,将《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中共历史探微》《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等一批重要主题图书输出到法国、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其中,《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法文版)已于今年6月出版并在北京和巴黎同步举办隆重的首发仪式,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出席并致辞。该书出版后进入法国主流渠道销售,在当地图书市场得到广泛关注。
《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法文版)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法文版)首发仪式上致辞
外研社积极推动中国主题学术图书进入国际出版市场。2012年,外研社和施普林格集团启动“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项目,以“促进中国主题、中西对话的高质量图书走向世界”为宗旨,在中国主题学术文本遴选、外译质量保障、多介质出版、海外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流程合作,迄今已出版中国一流学者的47部经典作品。除英文版外,通过版权复用的方式,成功将这个系列的多部图书以多语种形式推向“一带一路”国家,如费孝通的《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厉以宁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汤一介的《儒释道耶与中国文化》等,助力中国高端主题学术作品在更广范围传播。
外研社—施普林格集团“中华学术文库”英文丛书项目
已出版中国一流学者的47部经典作品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儒释道耶与中国文化》
二、立足国家重大项目,助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术语工程”) 是 2014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大文化工程,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牵头、十多个部委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外研社作为“术语工程”秘书处,组织专家团队梳理、阐释和翻译相关术语,结集出版,搭建网站和数据库,并对术语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开发,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在海内外推广传播,成果丰硕,社会效益突出。截至目前,“术语工程”以9辑分册和合集的形式,出版了900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术语,涉及文、史、哲等领域。术语系列图书以及《中医文化关键词》《敦煌文化关键词》《看不懂的中国词》等衍生图书已输出32个语种版权,70%以上是“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其中18个语种已正式出版。我们还与施普林格集团联合开发了英文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面向全球线上线下同步发行。这是外研社输出语种最多、输出区域最广的标志性“走出去”项目,没有悬念地入选了今年的“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
与施普林格集团联合开发英文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面向全球线上线下同步发行
“术语工程”准确诠释与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服务有中国底蕴和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向世界更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今年7月15日,“术语工程”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的批示,令我们备受鼓舞。
三、规范本土化运营,开展联合“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出版持续稳定合作
外研社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版权贸易,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出版社之一。40多年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和海外作者资源。近年来,外研社加快海外布局,先后在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11个国家设立海外中国主题编辑部或出版中心,开展本地化运营,保证稳定的输出渠道。近两年来,我们重点抓好本土化运营的规范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人力、财务、法务制度建设等。
同时,为了解决单体出版社输出内容和资源不足的问题,我社与国内一些兄弟出版机构开展联合“走出去”,将优质内容资源和输出渠道优势有机融合,实现了出版海外传播“1+1>2”的效果。除了上面提到的主题类图书外,外研社还与中图公司等联合,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苏童的《米》、莫言的《生死疲劳》、王刚的《英格力士》等作品输出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波兰等“一带一路”国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发挥各自在内容和渠道方面的优势,联通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对于扩大与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至关重要,也可以增强中国出版海外传播的合力。
《米》(匈语版)《生死疲劳》(匈语版)《活着》(阿尔巴尼亚语版)
《活着》(阿尔巴尼亚语版)在阿尔巴尼亚举办首发式
四、深耕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加强出版国际平台建设
2018年8月,外研社在中宣部、外交部的指导下,联合国内和中东欧国家的出版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外研社为联盟秘书处单位。联盟成立三年多来,成员队伍不断壮大,已发展54家成员单位,外方出版社来自13个中东欧国家,成员单位所属单体出版社超过120家。联盟成员通过信息简讯、工作会议等形式密切沟通,推动联盟取得务实合作成果。联盟在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版权贸易、加大出版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平台作用,已实现200余项版权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出版交流活动。
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
自2018年举办首届论坛以来,联盟年度论坛已经成为汇聚中外出版人经验和智慧的专业性交流平台,并连续写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纲要。一个月前,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以“深化出版合作互惠,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第四届联盟论坛。我们将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通过举办高水平出版文化交流论坛和活动,把联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各国民心相通发挥更大作用。外研社作为联盟秘书处,将全力为各成员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做好服务支持工作。
五、推动中外互译项目实施,助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外图书互译项目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手段。自2016年起,外研社先后承接了7个中外政府人文经典互译出版项目,目前已出版图书30多种。互译项目出版的图书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阿尔巴尼亚地拉那书展、中阿建交70周年出版成果展、澳门文学节等场合举办了各种新书发布推广活动,受到了出版文化界和读者的关注,对推动双向人文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2018年我社互译项目外方协调专家、出版家先后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9年阿尔巴尼亚总统伊利尔·梅塔接见我社互译项目工作组,并为两位中方专家郑恩波、王洪起颁发荣誉奖章,进一步扩大了互译项目的影响力。我们的体会是,通过互译项目的牵引机制,可以撬动一大批“一带一路”对象国的作家、学者、译者、汉学家、出版人等高级出版和翻译人才资源,为深化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外译中图书
中译外图书
2017年8月北京国际图书节,阿尔巴尼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安迪·乔伊推介《母亲阿尔巴尼亚》
2018年11月《全球化与文化自觉》(阿尔巴尼亚语版)在地拉那国际书展发布
2019年10月中阿建交70周年出版成果展
2021年9月中阿互译项目成果在北京国际书展展示
2017年阿尔巴尼亚汉学家、项目外方协调专家斯巴修获第11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18年阿尔巴尼亚出版家布雅尔·胡泽里获第12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19年阿尔巴尼亚总统伊利尔·梅塔为互译项目专家颁发“纳伊姆·弗拉舍里”荣誉奖章
以上我介绍了外研社近几年在出版国际传播,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合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我想主要有以下四点经验: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四个自信”,做好顶层设计
出版“走出去”从市场化和商业化角度看,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出版社需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激励政策,为出版“走出去”,特别是重大主题出版提供人力物力保障。我社建立了以书记(社长)牵头,多位社领导直接参与,国际合作部、国际业务中心、汉语出版中心等多部门共建的国际出版和传播专业团队,社里投入专项资金、制定专门激励政策支持出版“走出去”。
二、充分发挥自身外语能力和国际渠道优势
外研社依托北外,充分挖掘北外学术力量、语种优势和学科优势,通过布局海外出版,积累了较强的多语种翻译出版能力。同时我社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和渠道,目前有国际合作出版机构700余家,海外作者、插画家等300余人。此外多年来积累的汉学家、翻译家资源,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本土化、市场化运作是提升“一带一路”传播效果的保证
“一带一路”国家众多,差异明显,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一国一策”,注重差异化传播、本土化运营,遵循市场规则,在选题、出版形式、宣传推广营销等方面,尊重合作方的本地经验,进入当地主流渠道和市场,才能落地生根,提质增效。
四、主动寻求内容与渠道协同发展,联合“走出去”
限于传统出版领域,外研社以外语和国际汉语出版为主,在中国文化学科出版和当代中国内容方面积累不足。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加强和国内兄弟出版社深度合作,将内容和渠道融合,针对国外市场需求共同策划输出选题,联通内容、资源、渠道和平台,增强国际传播的合力。
各位同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局面,人类面临着很多严峻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也会经受不少困难和考验。中国出版界必须苦练内功,才能在对外传播中提升效能。在此,我有两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推动融合发展,构建“一带一路”出版传播新生态
疫情深刻影响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一带一路”一些国家传统阅读基础相对薄弱,更容易适应融媒体传播方式。另一方面,疫情导致传统渠道和合作模式受限,必须转变思路,开展融合出版,创新合作方式和渠道,才能提升传播效果。以我社为例,我们建成了超过500人规模的专业数字业务公司——外研在线。作为我社数字化升级转型的核心载体,依托北外和外研社的资源和品牌积淀,外研在线融合优质资源与先进技术,为全学龄段用户,提供专业科学高效的一站式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把已经产生的数字化转型成果与我们的国际伙伴分享,更好地聚合在线教育、移动阅读、数据库、网课、知识服务等多样化资源,在传统出版合作基础上,让技术赋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合作。
二、追求合作共赢,开创“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新格局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出版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版权资源、营销渠道、平台机制、传播人才等方面加强沟通,才能更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国际出版合作规划和实施项目,更好发挥各自的禀赋优势,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合作增长点,提升国际传播的效益和效率。此外,出版对外交流合作是民间外交、对外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了解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外交、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方式、政策法规、潜在风险、经营环境等,并将各自遇到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问题及时交流,也可以避免走弯路。因此,中国出版业国际传播需要协同发展,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依托已有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共同体等行业平台,广泛汇聚中外人才,建立产业智库,引领企业释放潜能,从而不断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水平,推动与对象国出版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