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3月19-2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以“理解中国 沟通世界”为主题,数十万全国高校外语教育同仁相聚云端,共同探讨百年变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格局、改革新方向。
论坛期间,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陈雪亮副局长作题为“培养优秀翻译人才,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主旨报告。陈雪亮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翻译始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今日的中国正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贡献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翻译工作是基础,翻译人才是核心。时代使命对外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陈雪亮副局长表示,“三进”工作是外语教育翻译人才培养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校利师生的益事,以此为牵引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思想意识重造,教学流程重塑,教育体系重构,必将对翻译人才培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武世兴副司长作了题为“深化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的主旨报告。武世兴表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立足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坐标、内涵、格局和动力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需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最高需求,将“四新”建设作为核心抓手。外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对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高等外语教育应统筹谋划,从三个方面着手,切实推进改革发展:一、找准定位。高等外语教育应立足两个大局,找准服务面向与发展定位,扎根中国办大学,做好“四个服务”;抓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二、推进创新。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产生新变化,高等外语教育应在新文科理念引领下,从理论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创新着手,切实推进创新发展。三、落实举措。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必须落到实处,做好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法五项“新基建”:专业建设坚持目标导向,推动外语专业升级换代;课程建设重构体系、更新内容,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教材建设推陈出新,把优质资源转化为教材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建设引进行业专家,推动外语教师专业提升;教学方法积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联合行业部门协同人才培养。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作了题为“提升中国高校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水平”的主旨报告。王定华指出,高校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高等院校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全球教育治理领域任重道远,需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王定华认为高校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应遵循包容性、适切性、共同性、前瞻性原则;高校工作者应形成全球视野、站稳中国立场、具备专业能力并勇于担当。王定华提出中国高校参与全球治理的十条举措:1)明确学生的国际化素养;2)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品质;3)造就国际组织预备人才;4)实现中国高校海外存在;5)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6)阐释中国全球治理理念;7)开展区域国别学研究;8)参与制定全球治理规则机制;9)慷慨提供国际教育援助;10)推动中外教育人文交流。
本届论坛还开设九场专题论坛,92位专题论坛发言人聚焦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英语类专业学科发展、国际传播力培养,数字新基建,多语种教育,教材建设,教学赛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等主题分享见解。
外研社于论坛期间发布国际化行业外语(原材料工业英语)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项目、《2016-2020年中国大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发展报告》、《2021英语测评与教学年度报告》、第十一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探索发展新思路,开辟教育新阵地;发布“教学之星”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定题演讲赛题,以赛事助推师生能力进阶、助力国际人才培养;发布《现代大学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举办《新未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专题活动,特邀教材编者与使用院校教师就高质量外语教材建设与使用展开研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冰)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