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服务   >>  业界动态

【中华读书报】如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评《区域国别学视阈下的美国研究》

日期:2023/10/07来源:中华读书报

2023年9月20日,《中华读书报》刊发了我社图书《区域国别学视阈下的美国研究》的书评。以下为文章全文:

《区域国别学视阈下的美国研究》,蔡鸿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5月,76.90元


■杨开泛

蔡鸿博士从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美国研究博士学位,此前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习,至今从事美国研究已有数十载。最近,蔡鸿博士刚出版的美国学研究专著《区域国别学视阈下的美国研究》受到国内外美国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另外,蔡鸿博士2016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黛安信箱:美国年轻华裔女性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The“Dear Diane”Letters and the Encounter of Chinese Young Wome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中国上海图书馆、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收录,在国内外美国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笔者了解,《区域国别学视阈下的美国研究》是自国别与区域研究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下五大学科领域以及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后,国内学者出版的从区域国别学的视角聚焦美国学问题的为数不多的学术专著,对外国语言文学和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副主编赵梅教授以及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学荣休教授、美国前《美国研究》联席主编大卫·卡茨曼作序。该书出版后立刻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据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堪萨斯大学第一时间将该书收录于其东亚研究图书馆。

该书总共十章。第一章从美国研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二战后美国本土的美国研究、全球化的美国研究等角度梳理了美国研究的学科史和学术史,并将中国的美国研究学术史有机融入,突出中国的美国研究的独特价值和贡献。第二章到第十章对当下美国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如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中国移民、华裔妇女、美国妇女、拉美裔以及美国公立教育改革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附录一提供了美国种族、性别以及移民标志性法律、法案术语汇编资料,涉及美国研究中出现的重要法律、法案与重要事件,以及重要判例的中英文术语汇编;附录二提供了中英文双语对照的美国研究常用术语,涉及美国研究领域的几乎所有重要概念和议题。例如,术语既包括“美国梦”(American Dream)、“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等传统美国研究涉及的概念和议题,也包括“介于两者之间”(In-betweenness)和“血统下降(的规则)”(Hypodescent,Rule of)等当下比较流行的种族与移民研究新概念。该书的出版是我国美国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事件,就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而言,该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该书探讨了区域国别学的内涵与本质等根本性问题,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范例。自从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关于如何构建该学科学理基础的讨论就一直不断。蔡鸿博士的专著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该专著用“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来翻译“区域国别学视阈”,这看似不对应,但却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区域国别学所应具备的跨学科性质。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学位[2022]15号)》文件中也把区域国别学放在交叉学科门类之下。Interdisciplinary准确地描绘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即跨学科性。换言之,我们不能用传统学科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新兴的学科,也不能将传统一级学科的划分方式移植到区域国别研究中。区域国别研究因其研究的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ty)而逐步获得超学科性(transdiscipli⁃narity)。蔡鸿博士的专著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思考。

第二,该书为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布了关于二级学科设置的倡议,提出“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应成为区域国别学下的重要二级学科。参照蔡鸿博士的专著,我们可以勾勒出区域国别学研究“学术史+核心议题”这样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就区域国别学研究而言,亟需加强学术史和学科史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核心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学科架构既可体现学科的稳定性,同时还表现出学科的开放性。学术史的梳理是学科的基础,但核心问题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结合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种延续性和创新性。

第三,该书还体现出区域国别研究知识体系的特殊性。区域研究的知识产生的特殊性往往因学科在学术界的强势地位而受到忽视。美国教育部前区域与语言中心(Lan⁃guage and Area Centers Section)主任唐纳德·毕格罗(Donald N.Bigelow)在针对“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of1958)实施五周年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就知识的组织方式而言,传统的学科分类其实是一种“垂直的知识柱”(vertical pillars of knowledge),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因而忽略了各种知识柱之间的“过渡区域”(twilight zones),而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组织方式不仅去关注这些过渡区域,而且还让不同的学科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对对象区域深度理解的目标。该专著为学者提供了传统学科经常忽略的“过渡区域”知识,弥补了从单一学科视角对美国进行研究的缺陷。比如,书中所涉及的移民问题、种族问题、妇女研究、族裔问题以及“60年代”问题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到美国现任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自身成长的关键因素(如拥有黑人和亚裔血统、女性、出生在“60年代”、父母相遇在民权运动时期),这无疑为我们了解美国社会提供了更高维度的思考。由此可见,从知识的生产方式角度来看,提供各种特殊和具体的知识是区域研究的优势之一。

第四,该书还表明开展区域国别研究需要掌握一手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该书不仅引用了很多外文文献,更为重要的是还引用了很多原始的统计数据、信件和法律原文等一手资料。比如说在讨论拉美裔政党认同问题时,作者参考了美国国会网站提供的党派和种族信息;在讨论美国的美国学研究项目时,重点参考了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在讨论社区学校危机时,引用了堪萨斯大学校长的信件和亲身参加活动获得的一手材料。这些文献资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外文期刊和图书等类型的文献,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才能获得。美国的区域研究也非常强调对语言对象国的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众所周知,美国东亚研究的兴盛也与美国各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文献收藏紧密相连。与此类似,该专著也非常重视对一手文献资料的掌握和运用。这也给我们从事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学者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启示,即要非常重视对对象区域或国家一手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

时下,关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应该如何建设的讨论正如火如荼,蔡鸿博士的这本专著的出版恰逢其时,为这场讨论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该书不仅可以作为美国学研究的同行参考,还可以作为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的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如何开展区域国别学研究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范例。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3-09/20/nw.D110000zhdsb_20230920_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