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外语出版业务专题培训班成功举办,助力外语出版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出版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外语出版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促进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25日至11月29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的“2024年外语出版业务专题培训班”在京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是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个培训班,邀请了行业知名专家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编辑同仁授课。来自全国24个出版社的200余名业界同仁参加本次培训。
开班仪式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兼会员部主任朱国鑫,中国出版协会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外研社副总编辑彭冬林出席培训开班仪式。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利明
王利明强调,外语出版在出版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知识储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外语出版。外语出版肩负着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国际传播效能和构建国际话语能力的重要使命,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本次培训班开办恰逢其时。
中国出版协会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外研社副总编辑 彭冬林
彭冬林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向中国版协领导、授课专家和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培训班按照中宣部统一要求,组织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提高外语出版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推动我国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学员们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政治政策把关能力;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热情拥抱新技术,赋能传统出版;共同搭建外语出版交流平台,推进行业整体发展和转型升级。
培训课程
课程设计以外语出版的“守正”与“创新”为核心原则。“守正”是指开设理论基础课程,重点强调意识形态把关,这是所有外语出版人的底线。“创新”是指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开设AIGC助力外语出版与数字化专题课程。培训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
理论基础与政策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副院长 王义桅教授
王义桅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到“讲好总书记思想”,这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我们要从大历史观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与意义,建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祝和军教授
祝和军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阐释《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结合历史思维与系统观念,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根本遵循和重大意义。通过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贯通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外语出版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化与国际化发展
中国出版协会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 王芳
王芳从识变、应变、求变三个方面分享了外研社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她指出,打造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能力,需要优化组织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她提出打造“确定性”的第二增长曲线战略,详细阐述了从“流量”到“用户”再到“会员”的商业模式转变,运营方面要加强“用户共创”实现“价值共振”;关于出版社数字化人才建设问题,她强调要打造人才培养的雁阵模式,组建多元化项目组拓展人才能力边界,推广AIGC使用,提升全员关键数字化能力。
北京(山东)斯麦尔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铁男
郑铁男从数字出版领域资深从业者的实际经验出发,从数据出版、出版进化、人才转型、避免失败和持续运营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出版行业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的路线图。他指出,出版社的转型应专注于深度开发优质内容并自主运营平台,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将提升出版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从内容生产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转变。
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 梅德明教授
梅德明站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高度,提出外语教材建设中体现中华文化立场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是新时代我国外语教材建设的重要使命。他向听众阐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悦读中国”系列英语分级读物为案例,强调外语教材建设要“以文铸魂”“以文立心”“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
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 刘捷
刘捷深入阐述了意识形态把关在出版领域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出版物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自信的承载者与传播者。通过外研社国际出版实践的生动案例,他分享了外研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管理、优化出版流程,不断提升编辑意识形态水平,确保出版内容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契合,牢牢把握出版阵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实践探索与质量提升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孙有中教授
孙有中认为,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重要手段。他深入阐释了数字教材的建设背景、概念与特征、理念和原则,以及路径和方法;并以《新未来大学英语》和《理解当代中国》两套教材的数字化探索为例,展示了外语数字教材的实践模式和育人价值,指出了外语数字教材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外研社编务中心副总监、质管部主任 韩丽霞
韩丽霞通过大量外语类出版物常见编校问题案例与处理方法,有效提高参训学员的对出版物质量的敏锐性和鉴别力,为参训学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参考。她强调,出版从业人员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好质量安全关,坚决不触碰红线和底线。
教育创新与技术应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熊璋教授
熊璋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教育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强国的建设要求我们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出版从业者需要主动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科学认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并持续创新性使用人工智能赋能出版发展。
外研社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 蒲善娟
外研社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策划部副主任 刘冰洁
蒲善娟从外语出版行业的现状与新挑战切入,分享了外研社如何利用AIGC提升外语出版效率。她提到,外研社通过数字化为经典IP进行数字赋能,利用AI进行原创内容创编,有效实现降本增效。刘冰洁以“一起AI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参训学员使用外研AIGC平台等多个大模型,在文本生成与优化、图片生成、音频生成和视频生成四个方面进行了AIGC应用实践。参训学员深度体验AIGC在外语出版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彭冬林,副秘书长马浩岚,副秘书长杨屹立,副秘书长王一佼,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张黎新分别主持了本期培训。
培训亮点
为了让参训学员深度体验AIGC如何提高出版效率,本期培训特别设置“一起AI工作坊”环节,并为参训学员开通了外研AIGC平台的试用账号。参训学员踊跃参与,纷纷生成图片与文本,并在学员微信群中共享讨论。
培训反馈
在培训过程中,许多学员在学习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满意度调查显示,学员对培训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96%的受访者对本次培训培训整体表示满意。97%的学员对课程设置和质量表示非常满意;96%的学员对授课专家团队给予高度认可。
学员满意度调研反馈
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兼会员部主任朱国鑫对本期外语出版业务专题培训班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表示,培训团队专业、用心、高素质,外语工委未来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好的前景。
中国外语出版工作委员会将在中国出版协会的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出版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不断提高行业外语出版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推进中国外语出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