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智慧创新——“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国际中文教学发展与创新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5年5月10—11日,“融合发展,智慧创新——‘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国际中文教学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指导,北京语言大学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虚拟教研室、天津外国语大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承办,《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期刊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齐聚天津外国语大学,参加研讨和交流。
嘉宾齐聚谋发展,群贤毕至话未来
5月10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虚拟教研室牵头人刘利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鹏霄,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学与资源处处长邵亦鹏,外研社总编辑、《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期刊主编刘捷,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倩、院长高嘉勇,外研社中国语言文化出版分社社长、《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期刊副主编鞠慧等出席开幕式。
朱鹏霄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实践,既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生动实践。他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相关探索,包括构建“中文+外语+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完善跨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以及推进国家级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成果。他期待本次会议能为汉学人才培养、智慧教学创新和教育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
邵亦鹏处长指出,“理解当代中国”的教材与课程创新实践印证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理解当代中国不是问答题,而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必答题,只有让学习者通过语言看到鲜活的中国发展、文明底蕴和人民共识,才能激发持久的行动力。围绕会议主题,他提出三点建议:以全球化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用国际化表达传递中国声音;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多模态学习资源;深化数智融合,赋能教学创新。语合中心将持续强化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育,助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捷总编辑表示,本次会议旨在“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搭建交流平台、汇聚智慧力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期待与会专家和学者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作为以语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外研社将充分发挥国际中文出版业务优势,积极探索数字化与国际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努力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专业支持,为助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更大力量。
开幕式由高嘉勇院长主持。
聚焦汉学促传承,智慧教学拓新径
开幕式后,刘利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与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为题做主旨报告。他系统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中与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优势平台,70多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为汉学(中国学)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推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实践,为在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开展汉学(中国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经验。他指出,在新的时代机遇下,国际中文教育界应加强研究,提高共识,推动实践,积极探索构建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世界需求。基于此,他从教育层级划分、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生来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建议。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陈默教授围绕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开探讨,提出通过确定核心课程与教材、完善四维目标培养体系,推动联合与复合培养、促进区域优势互补,推动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总工程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荀恩东教授详细介绍了以“教、练、测一体化”为特色、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等AI功能、适用于多终端多场景的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4.0版,说明了“融课件”在学前、学中、学后的应用方法,并具体展示了在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中已经建设好的多模态、多题型的“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课程扩展资源。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兼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徐一洁围绕外研在线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建设成果,以“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数字教学解决方案为例,分享了“教学、考试、研究、管理、服务一体化支撑服务体系”的构建,并介绍了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小U语音舱、外研国际智慧教育平台及iPublish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在助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与特色。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刘晓海主持了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
教学分享凝智慧,实践探索谋创新
在“院校应用与模式创新”板块中,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行玉华副教授、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张连跃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曹林红副教授、广西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吕峡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房芳老师以及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余波老师,分别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反思及学生培养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各自院校的探索成果与典型经验。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兰州教授,黑龙江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党委书记姜晶玲教授共同主持了这一环节。
在精品课堂展示环节,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顾倩老师基于《高级中文读写教程》第六单元《科技创新,造福人类》,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教学示范课。课程以师生互动为主线,通过精选课文和视频素材,生动展现了中国在医学领域的创新成果。学生们更通过现场演示智能家电使用场景,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巧妙结合。这堂示范课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学创新的实践成果,更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材应用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研究分享助提升,赛事交流添精彩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朱勇教授分享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课题申报方法与研究范式,从学术高度解析了教研相长的实现路径。他强调了课题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从选题策略到申报书撰写系统阐释了研究要点,并提出教学法研究应聚焦真问题、注重系统性、采用规范方法等建议。
正值2025“理解当代中国”来华留学生中文短视频大赛启动及通知发布之际,外研社中国语言文化出版分社宣传策划经理杨斐然对大赛特色及报名事项进行了专门介绍。本年度比赛主题为“美丽中国”。
研讨会最后,北京语言大学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虚拟教研室学术负责人郭风岚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呈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技术赋能、创新引领”几大亮点。她特别感谢语合中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天津外国语大学、外研社的大力支持,并展望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此次研讨会以“融合发展,智慧创新”为主题,系统呈现了“理解当代中国”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成果。与会院校及相关单位通过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智慧教育、赛事活动等多元板块,全面展示了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会议深入研讨了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发展与数智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在校学生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通过经验分享与案例剖析,不仅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话平台,更探索出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研讨会期间,外研社还举办了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展,重点展出了近年来新出版的各类中文教材和学术图书。
“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包含《高级中文读写教程》《高级中文听说教程》,自出版以来,已在全国近200所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北京语言大学“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虚拟教研室已开展线下线上教研活动18次,通过教师培训、教学研讨、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了教学单位之间的经验流动,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等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理解当代中国”专题文章,引起了国际中文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