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活动赛事

理解当代中国,有效沟通世界——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暨“教学之星”大赛举办

日期:2025/07/29来源: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

7月26—28日,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举办,800余名教师相聚江城武汉,共探大学外语教育深化“三进”工作新路径,共商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方案。

本期研修班设置主旨报告、教学示范、“教学之星”大赛和“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四个环节。研修期间,参班教师认真聆听专家报告,观摩半决赛精彩对决,在专家的引领下了解“三进”教学要求与《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使用原则,学习教学实践研究方法与路径,研讨智慧教学育人方案。在本场“教学之星”大赛中,北京师范大学王筱晶与倪奥华老师代表团队荣获特等奖,晋级本科英语组全国总决赛。

扫码回顾研修精彩瞬间

1.2总体介绍二维码

研修班开幕式由外研社社长助理李会钦主持。她指出,“三进”工作是新时代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抓手,也是外语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在教育部系统推进“三进”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外研社与全国高校携手,深入落实“三进”工作,在创新课程教材、推动课程建设、搭建数智资源体系、服务教师发展、强化学生实践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本次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聚焦《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将理念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旨在助力教师深入理解教学要求与教材理念,充分运用教材及数智资源,深化“三进”工作,大力提升高校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 李会钦

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以“大学外语推进‘三进’工作:意义与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何教授指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应服务国家战略,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教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和基础工程,《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从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科学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引导各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当代中国,讲好身边故事、本地故事和中国故事,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切实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何教授表示,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该教材的研发就是要努力推进这一过程,教师应充分用好教材,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扎实推进“三进”工作。

图片浙江大学 何莲珍教授

图片

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结合教材内容解读,为教师有效使用《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给予指导。胡教授强调,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科学使用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的关键。《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实现了对大学外语教学内容给养的升级,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方法创新三方面努力,有效使用教材,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胡教授结合教材具体单元,重点讲解了教材的编写如何通过将宏观叙事情景化、叙事视角个体化以及叙事目标适配化,实现内容给养升级,并指导教师将内容给养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切实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效。

图片电子科技大学 胡杰辉教授

浙江大学李莎老师以《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新编大学英语》为例,从主题融合、技能融合、任务融合、特色融合四方面介绍了教材的融合使用策略。主题融合指将主题相近、内容相关的单元进行有机整合,强调内容层面的关联性、系统性与延续性;技能融合聚焦教材共同的核心技能点,侧重于语言能力训练的协同与互补;任务融合即通过任务的迁移与“再创造”,增强任务的真实性、挑战性与文化关联性;特色融合强调因校制宜、因需施教,推动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深度结合。

图片浙江大学 李莎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就“‘理解当代中国’教学实践研究:内涵、意义与方法”作报告。张教授从概念界定、价值意义与实施路径三个维度对实践研究进行了介绍,她表示实践研究是发展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实践者能够更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评估其效果,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未来实践的智慧和策略。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课堂的质性研究、行动研究与课例研究三种实践研究方法,并结合《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与课堂教学实践,用研究案例为教师指引实施路径。张教授建议教师以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愿景,提升专业素养,从小处着手,系统且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注重团队合作,协作开展实践研究。

图片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虹教授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孙巧楚对《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AI数字教材的特色功能进行了展示和讲解。AI数字教材以可交互动态流式排版呈现教材内容,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多模态注释、交互式练习、跨文化技巧讲解微课、赛场荟萃、核心术语库等助力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沟通世界,并通过AI助教、AI评阅等为教学提供全流程数智化支持。

图片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 孙巧楚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

讲述中国,沟通世界


     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以“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讲述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促进数智融合,创新育人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团队以古汉语大模型“AI太炎”视频为引入,引导学生识别主观表达,依托U校园AI版平台的投票等功能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阐述中国教育成就,助力其构建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长安大学团队以“冰花男孩”的故事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智慧,通过对“要想富先修路”的解释,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扶贫理念与中国减贫事业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江苏大学团队依托《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创新使用原创模型“DNA”,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理解、整合并使用不同类型的数字,强化学生用细节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特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团队

扫码查看特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团队比赛视频

特等奖二维码

赛后,评委会主席何莲珍教授与提问评委胡杰辉教授对参赛团队进行点评。两位专家充分认可参赛教师在培养讲述中国、沟通世界的人才方面的生动实践,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何莲珍教授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的外语教师五大素养,为教师提出建议。教师应提升育人素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提升教学素养,加强理念引领,基于学情分析设定可测可评的目标,深入理解、正确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互动,确保学习发生;提升学科素养,加强应用语言学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科研素养,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数字素养,加强对AI工具的有效使用,并关注AI使用中的伦理问题。胡杰辉教授建议教师在知识层面应加强国际传播知识积累,从外语教学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增进对跨学科教学内容所属学科知识的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内容给养和教学反馈。在策略层面,教学目标设定与阐述应具体、明确;教学内容选取紧扣教学主题,突出重点、难点;课堂互动要走向认知互动层面,做到及时、有效反馈;加强团队合作,确保教学设计介绍与课堂展示有机衔接、相互呼应。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

全国半决赛(大学英语组)

获奖名单图片

图片特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图片一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图片二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双向赋能 共育未来

——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


     在7月28日举行的“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环节中,参班教师齐聚交流区,进一步了解、交流教材设计,体验AI数字教材特色功能,探讨“三进”教学实践路径,共话教学育人创新方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专题活动

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

在本期研修班的专题活动中,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王丽丽副教授从外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出发,指出国才考试“立足中国、沟通世界、服务职场、推动教学”的核心理念,正是将价值观培养与跨文化能力提升有机融合。通过国才中级、高级考题分析,她解析了考题如何通过创设真实、典型的跨文化交流场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各领域发展成就,并使用英语做好对外传播。她建议教师参考国才考试任务设计,在外语教学中融合中国特色与中国实践,将价值塑造自然融入语言实践,让立德树人在外语课堂落地生根。活动还介绍了人文社科多语种国际出版平台(HSS Online),为教师高效获取专业资源提供有力支持。

图片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王丽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