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国际化趋势,共谋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
——外研社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举办
7月28—31日,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在成都举办。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的背景下,研修班以“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学科发展与涉外人才培养”为主题,汇聚全国500余名外语教学管理者与骨干教师,通过主旨报告、专题发言、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趋势,共谋外语人才培养新发展。
开幕式
开幕式上,四川省教育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王拉沙处长致辞。王处长介绍了四川省围绕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强化“留学四川”品牌能力建设的多方面成果。他强调,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外语学科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外语教学管理者应保持定力、坚持信心,以开放的视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师生实践与国际交流,培养兼具国家意识与全球视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开展跨文化沟通的涉外人才。他希望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协同构建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高等外语教育新生态。
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常小玲主持开幕式。她表示,建成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高等外语教育肩负重任。本期研修班旨在探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引领外语教学管理者跨越语言边界,超越教学疆界,追求卓越境界,推动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外研社坚持国际化和数字化两大发展战略,以全方位的课程、测评、实践、数字、师资体系,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外语学科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主旨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孙教授强调,在外语学科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扎实推进“三进”建设、强化本土和全球实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可迁移能力与区域国别研究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全球胜任力人才,为强国建设贡献外语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介绍了学院在育人目标升级、课程设置优化、育人途径多样化方面的转型发展思路,重点展示了如何建设数字人文课程,并倡导以人文素养筑基,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涉外法治研究能力,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传播、四川形象对外传播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带来新启发。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探讨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及其本土化路径,提出以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山东师范大学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前沿理论为引领,坚持问题驱动、理念先行,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形成“大外语”人才培养格局,以及跨学科、融学术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产出丰富教学与科研成果,培养出优秀教师团队,为外语学科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圆桌论坛
为进一步帮助各类型高校交流互鉴,研修班特设圆桌论坛环节。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洪亮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峰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石梅芳教授、河北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燕红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贯之教授围绕“高校外语学科转型与国际化发展”主题,基于教育国际化背景,分享各高校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对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王洪亮教授介绍,学院秉持宽口径培养路径,重点建设专业进阶和专业拓展两大课程板块;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外研社深度合作,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类校企合作项目,夯实“语言+财经”人才培养实践基础。
杨晓峰教授将外语学科转型比喻为一项服务师生成长的民生工程,并分享了学院紧跟时代需求,以国际化、战略性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学科建设和科研提升、因校制宜外向发展三个方面的转型路径。
石梅芳教授介绍了工科类高校的外语学科转型探索之路,指出学院对标外语学科建设指标,对接行业、产业需求,从本科招生、人才培养、教师发展三方面规划外语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国家战略与社会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张燕红教授强调,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外语人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于高校五大职能,锚定学校发展目标,在师资、课程、科研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推动跨学科合作,设计实践型项目,凝聚各方力量培养国际化人才。
张贯之教授讲述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前布局区域国别学科的经历,既彰显外语人的情怀,又体现开拓进取的成果。他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二是紧密围绕校本特色推动外语学科转型,三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专题发言
在专题发言环节,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婷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的外语、经贸、农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并分享了对外语学科转型发展以及未来创新方向的思考。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马倩副教授围绕实践课程、实训基地、实训设备、课题项目、学生赛事五个方面,介绍了西南地方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思路。
天津外国语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专门用途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刘燕副教授分享了天外打造的新一代五位一体育人体系,阐释了如何构建AI赋能大学英语全技能、多模态、个性化的育人生态。
外研方案
外研社国际人才发展中心产教融合部主任牛琪雯介绍了外研社为高校提供的国际化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外研在线教育事业部语言教学部编辑胡馥分享了外研在线在智能时代的融合出版实践。
闭幕式由外研社国际人才发展中心总经理冯涛主持。她总结道,外研社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在本期研修班中通过政策解读、理论研讨与实践分享,为更多高校的外语学科转型提供创新思路。她表示,外研社始终与高等外语教育同频共振,将汇聚课程改革、实践育人、产教融合、数智赋能等多方面力量,为高校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转型发展方案,为高校锚定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