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译家”丨“中华术语里的风物与思想”多语种翻译研修班在京圆满收官
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的2025“四海译家”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华术语里的风物与思想”多语种翻译研修班,于近日在北京顺利落下帷幕。来自亚美尼亚、苏丹、印度尼西亚、越南、伊朗、斯洛伐克、韩国、埃及、约旦、阿富汗等10个国家的19名青年翻译学者齐聚北京,完成了为期六天的深度研修。
开班仪式合影
9月15日,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外研社顺利举行。语合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王甬、外研社副总编辑彭冬林分别致辞,勉励学员把握学习机会,深化对中华思想文化与术语翻译的理解,努力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纽带与桥梁。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出席仪式并给学员讲授了开班第一课。
王甬处长、彭冬林副总编辑分别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理论实践交融,课程内容多元立体
本期研修班以“中华术语里的风物与思想”为主题,依托外研社“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出版成果《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术语》《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词》等“思想文化关键词”系列图书,开展系统、专业的翻译训练。
课程设置涵盖名家讲堂、文化讲座、戏剧体验、翻译工作坊与文化考察等多个模块。韩震教授以“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为题作首场讲座;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前大使陈明明先生结合外交翻译实例,主讲“如何解决AI翻译临门一脚的问题”;山东大学吕玉华副教授引领学员品味“唐诗中的‘时间’”;资深戏剧导师李笑卓老师则通过戏剧工作坊“仁与德——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戏剧体验”,让学员沉浸式感知中国传统法治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薛庆国教授、英语学院王文丽副教授分别主持阿拉伯语和英语方向的翻译研讨,结合民俗、服饰等文化关键词,开展实战训练与教学指导。
韩震教授做专题讲座
戏剧工作坊现场
文化考察沉浸体验,学员收获丰硕
研修期间,学员们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文化考察。在民族服饰博物馆,学员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象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亲身体验非遗制作工艺,感受中华手工艺术的博大精深。
文化考察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黄奕兴表示,此次研修班不仅提升了他的术语翻译能力,更通过实物、实景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可观、可感”的理解。伊朗学员贾瓦德认为,研修班融合理论与文化实践,是“译者与术语学家的完美结合之路”。
埃及学员李哈姆和苏丹学员王定成则表示,他们将把此次所学应用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中,努力成为更有能力、更具文化深度的中外交流使者。
结业仪式合影
以翻译为桥,促文明互鉴。通过此次研修,各国青年译者进一步增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与使命感,未来将在不同语言与文化语境中持续释放中国术语的深厚内涵,推动中华思想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共进。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协调多家部委共同实施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工程秘书处设在外研社。自2022年起,语合中心与外研社持续合作开展“四海译家”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2025年,“术语里的风物与思想”多语种翻译研修班继续秉承“译述中国·读懂中国”的宗旨,为培养精通中外、融通古今的高水平翻译人才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