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携手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法兰克福书展启动“中外术语跨文化研究丛书”,开创跨文化学术传播新范式
2025年10月16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第77届法兰克福书展上联合举办“中外术语跨文化研究丛书”项目启动仪式。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施普林格・自然全球图书负责人及执行副总裁汤恩平博士(Dr. Niels Peter Thomas),牛津国际出版中心主任费安格(Angus Phillips),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中国区图书总监李琰等嘉宾共同见证这一推动全球学术对话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时刻。该丛书是双方继“中华学术文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之后,携手打造的第三套大型开放式系列丛书,标志着两大出版机构在跨文化学术传播领域的合作迈入深度协同的新阶段。本次活动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任倩主持。
王芳社长回顾双方十余年合作历程时强调,“中华学术文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两套丛书已成为世界感知中国学术、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累计推动80余种中国优秀学术成果走向国际舞台。她表示,术语是知识体系的核心骨架,更是文明对话的底层基石。期待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打破文化认知壁垒,让全球读者既能深入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特质,也能深刻感知不同文明的共通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思想力量。
汤恩平副总裁在发言中提出,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挑战,“深度理解”已成为当下全球学术交流的核心需求。他强调,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始终以“推动知识发现与全球共享”为使命,而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源于多元视角的碰撞融合。这套丛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国术语承载的思想体系与西方学术传统置于平等对话的框架下,以比较研究实现双向启发——既为国际学界解构中国思想、读懂中国实践提供全新理论工具,也为中国思想智慧深度融入全球哲学与人文社科话语体系注入鲜活动能。
丛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及全球史研究院院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雪涛教授通过视频致辞,系统阐释了该项目的学术理念与方法论创新。他指出,丛书以“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与“创意翻译”(Transcreation)为两大核心支柱:“文化互化”打破传统单向文化传播认知,聚焦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动态调整、共生重塑的过程;“创意翻译”则超越单纯的语言转换,注重在跨语际实践中实现思想内涵的创造性传承,确保术语背后的文化逻辑得到完整传递。
在现场嘉宾与观众的共同见证下,王芳社长与汤恩平副总裁代表合作双方签署丛书出版协议,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中外术语跨文化研究丛书”将构建覆盖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宇宙论、语言与意义的五大研究维度,形成系统性跨学科比较框架。每部专著均由中外相关领域权威学者执笔,研究路径贯穿“三重维度”:一是追溯术语在原生文化中的经典阐释与思想脉络,夯实研究根基;二是分析术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流变、语境适配与接受差异,还原传播轨迹;三是探讨不同术语体系相遇后引发的思想碰撞、融合创新,挖掘文明互鉴的深层价值。
此次启动仪式不仅是中外出版机构深化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更开创了“学术出版+文明对话”的全新范式——通过术语这一“微观切口”,推动宏观层面的文明互鉴,为全球跨文化研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随着丛书的持续出版,将为国际学界注入源自跨文化比较的理论新动能,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让不同文明的思想智慧在平等对话中碰撞出更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