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2022年中国K12英语阅读教育研究报告
P. 100
第二部分 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报告
( )在写作教学部分,教师可根据阅读中所建构的主题意义以及在阅读环节搭
建的各种支架,选择合适的角度,完成写作活动。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和
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起草、撰写、修改等环节。教师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
等多种方式评估写作质量,给予学生多元的反馈。为提高反馈效果,教师应以正面
表扬和鼓励为主,提供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以及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
性进行指导(王蔷, )。
( )在读写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探究主题意义。之后,
可开展新一轮的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例如,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文章,
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阅读跨学科的相关内容等。随着读写活动的不断循环,
学生的读写经历不断丰富,他们将不断感悟和探究主题意义,最终“形成对自我、
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世界的新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王蔷等, )。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学活动可以有以下 3 种:
( )简单读写结合活动。这类活动遵循读—写—读的流程,例如,学生在阅
读过程中以单词或句子的形式记录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完成各种类型的导学案,高
年级的学生以笔记形式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思考、感想等。这类写作任
务的目的通常是更好地理解语篇,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活动。
( )中级读写结合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写作能够深入支持文本的理解,阅
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写作提供输入——阅读的内容对写作可以起到支架作用,
如在词汇、结构和话题等方面。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各类图形组织者工具,如 ,8-
表格、鱼骨图、故事地图等。学生在阅读非虚构类文本时,可利用思维导图中的树
状图归类整理说明文中的知识要点,利用鱼骨图梳理议论文中的正反不同观点。在
0VS &ZFT 课例中,顾佳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文本中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
行文结构(见图 )。在阅读虚构类文本时,也可以利用故事地图梳理故事脉络(见
图 )。
95